中国第一家罐头食品厂是广州广茂香罐头厂

19世纪末期,采用密封的马口铁罐、玻璃瓶等容器罐藏食品的方法传入中国。

清光绪十九年(1893)张广源投资白银10万两在广州建立广茂香罐头厂,为中国最早的罐头食品厂

之后泰丰食品公司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在上海建立,成为中国第二家罐头食品厂。

20世纪初期,沿海城市旅顺、营口、锦州、宁波、天津、汕头、湛江、江门、海口以及内地的重庆、万县、成都等地先后建立罐头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罐头工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民国22年(1933)版的《中国实业志》(江苏)就记载“全国七大罐头制造中心”,其中包括广东省的汕头、广州。  

广东罐头工业创建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蓬勃发展。民国26年(1937)全省共有罐头厂30家(广州14家、汕头8家、海口6家、湛江、江门各1家),从业职工接近1万人,年产量超过1万吨,皆为全国之冠。  

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广州广茂香罐头厂建立后,清宣统元年(1909)张广源罐头厂在广州建成。

据《汕头指南》记载,民国元年(1912)之前汕头已有罐头厂,为南洋归侨陈炳秋创办。

民国9年以后,在广州又有广奇香、广恒香、永奇香、广利和、广生隆、福隆、广美香等罐头厂相继开业。这些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均是手工作坊生产,最大的工厂工人约40人,最小的只有5人,年产罐头4吨至50吨之间,产品有部分出口。

民国37年的《湛江工商年鉴》记载,湛江中兴罐头制面公司创立于民国11年6月,业主为海口人蒙德修,为手工式作坊,厂房设备简陋,初期工人4人,年产罐头3至4万罐,面条4至5万斤,该公司只生产果蔬罐头,品种有荔枝、菠萝、沙梨、什锦子姜、杂菜等,以荔枝罐头最好,销路最广,产品销本地及琼州南路各县(即海南岛、雷州半岛各县)及出口南洋,抗战前罐头年产已发展至一万箱(每箱48罐)。

20世纪20年代,江门市也建立了“广营昌罐头公司”。

民国14年肖冠英编著的《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记述:汕头市“罐头事业,遂于十数年前既有设厂制造。现和和、适味,美香、搌球四公司,各有一万至三万元之资本金,使用数十名职工,制造牛肉、笋、鳗、枇杷、碗豆、菱、桃、凤梨、梨等各种罐头食品,其产额有四、五十万个(罐),输出海外之额,亦达四、五十万两。”  

民国22年(1933)陈铭枢主编的《海南岛志》记载,海口市有罐头公司6家,资本大者万元,少者五六千元,每年营业总额达20万元以上,主要产品为水果罐头及鱼罐头。水果罐头有荔枝、龙眼、菠萝、沙梨等品种,鱼罐头以泥猴鱼罐头产量最大。产品除在海南岛销售外,出口香港、南洋各地。  

据民国22年(1933)12月工商统计,民国21年汕头共有9家罐头公司。

9家罐头公司中,美和果子公司、适和园公司主营凉果和饼干,兼营罐头,其余7家主营罐头;同化罐头公司、搌球罐头公司装备有“蒸汽引擎动力”,全市罐头公司有“发动机3部,手摇机160架”。

民国22年(1933)汕头市罐头产量为9.1万箱,同化罐头公司排首位,为2.8万箱;搌球公司次之,为1.3万箱,其余公司年产量为1万箱左右。7家罐头公司工人650人(男工223人,女工227人,童工154人),并使用大量临工。

《汕头指南》记载:“罐头一物,每遇旺市,即三、五十万元之周转,市情旺盛之时,从业工人可达数千人之多。往往元宵节近,青豆登场之时,去壳女工盈街盈巷,日夜工作。当年工人每日可得银5至6毫元。当年旺盛时,本市罐头工业可占全国沿海同业之冠。”

民国26年广州的罐头厂增至14家,有工人400多人,使用临工2000多人,年总产量达到3000多吨,主要产品为鲮鱼、马蹄、竹笋等罐头,出口外销占总产量的90%,以销往南洋、美洲为主。

建国前编印的《潮汕土特产介绍》记述:“至抗战前汕头市已有罐头厂共8家,全业拥有工人8000多人,年产量高达27万箱(约6000吨)之多,(每箱以6元算)共创值162万元,产品销往各通商埠市及南洋一带。复员后下降十分之一。”

民国25年汕头市生产的罐头品种有菠萝、荔枝、龙眼、沙梨、莲子、菱角、粟子、马蹄、竹笋、青豆、白菜、苦瓜、冬笋、四色菜、香菜心、什锦姜、贡芥末、枇杷、牛肉、鳗鱼等,出口占70%。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轰炸汕头,市民纷纷疏散,罐头工厂也陆续关闭,一蹶不振。民国27年日军侵占汕头,工厂完全停产。

同年日军侵占广州,张广源罐头厂被毁,其他罐头厂也先后停产。同年江门市广营昌罐头公司停产。

民国32年日军侵占湛江,湛江中兴罐头制面公司停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有多家罐头厂恢复生产,也有新罐头厂开业,民国35年(1946)全市共有14家罐头厂,产品仍以外销为主。

民国37年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又缺乏马口铁,罐头工厂生产困难,年产量降至1004吨。汕头罐头工业也在抗战胜利后复苏,但年产量已降至600吨左右。

民国37年刚复苏的罐头厂又陷入困境,民国38年汕头罐头工业年产量降至17500箱(约300吨)。湛江中兴罐头制面公司在民国35年恢复生产,当年产量为3800箱;民国36年为2540箱;民国37年降至2100箱。至民国38年广东省的罐头工业已十分凋零。  

罐头生产工艺在民国22年(1933)出版的《海南岛志》描述为:“果类罐头有龙眼、荔枝、菠萝、沙梨等数种。制法先用洋铁造成高约3寸许,直径2寸之圆罐,然后将果去核取肉放入罐内,荔枝则每罐20颗,龙眼则40颗,菠萝则1颗,加20%白糖水,龙眼、荔枝则另加1/10醋,密闭罐口,置于沸水锅内,经30分钟之久取出,趁热用锥穿孔,以泄罐内之气,复急速闭之,放入冷水池,约经1小时即取出出售”。

“罐头鱼以泥猴鱼为主要原料,制法将鱼烹饪蒸熟后置油锅炸之,约经20分钟移入洋铁罐内加以适量之盐及猪油二三两,并加香料少许,密闭沸之,约经1小时取出,趁热穿孔泄气后复闭之,浸于冷水然后发售”。

至20世纪50年代初,广东省的罐头均为手工作坊方式生产,设备简陋,只有几台手摇脚踏式的机器。

罐头的杀菌消毒,是用长方形的铁锅来煮;罐头的封罐,则是靠火炉和烙铁人工焊锡来完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