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基础教育教材出版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中国,“语文”教学起步最早,兼有“语文教材”功能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类的启蒙读物或经史著作也古已有之。上个世纪初的民国早期,随着国语运动的兴起,白话越来越深入生活,也渐次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阈。1929年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至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写教材时,时任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一锤定音,将以前的“国语”“国文”统而称为“语文”,开启了语文教育的崭新时代。这个新生的时代,自发端至2010年,新中国的教材建设恰恰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综合考察这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国定制”和“审定制”两个不同的时期。“国定制”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科书编写、出版、使用的制度。这一制度推行的时期以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并编写全国通用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为标志,到199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混乱时期除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全国开始试验时结束,即所谓“一纲一本”的时代。这个时期,人教社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编写、出版基础教育各学科教材的出版单位,先后编写、出版了8套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
“审定制”是指由各出版单位组织人员编写、出版教材,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然后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用的教科书制度。该制度推行的时期以1990年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为发端,一直实行到现在。此间人教社并全国其他出版单位先后编写了两套、多种供学校选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现出“一纲多本”、百花齐放的特色。以下对1949年以来的各套中学语文教材做简单介绍,以期勾勒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60年的基本面貌。
第一套:“语文”的名称第一次出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替代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旧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以解放区教材为基础,改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语文教材,时间是1949年至1951年。随着人教社成立,语文室再以这套教材为基础改编为中学语文教材,于1951年至1956年在全国中学使用。这套教材将以往的“国语”“国文”统称为“语文”,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内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明确纳入语文学科。
第二套:中途夭折的汉语、语文分科教材
以1951年3月胡乔木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为标志,中学语文界开始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讨论、研究、准备和启动工作,人教社中语室亦根据工作需要分为汉语、文学两个编辑室,并从1954年3月起策划并拟定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同时开始编写教材。汉语课本用于初级中学,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6项,语法部分即是以张志公先生主持制订的“暂拟系统”为基础编写的,吕叔湘先生参与了教材的审校工作;文学课本包括初级中学课本和高级中学课本,初中文学课本以单篇的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高中文学课本中国文学部分则以文学史为线索按专题进行编排,由张毕来、王微等先生主持,叶圣陶、吴伯箫等先生参与了审校工作。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1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将“文学、汉语合并为语文”,汉语、文学试验突然中断。
第三套:有“大跃进”烙印的中学语文教材
由于分科试验突然中断,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人教社编写供1958年秋季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受各条战线“大跃进”的影响,当时,语文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实,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有力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兴无灭资”。因此,这一时期的教材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的工具,在教材建设史上留下了沉痛的一页。
第四套:强调“文道统一”
1961年至1963年,新编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1959年6月起,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开展“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语文教学的“文道之争”拉开序幕。1960年10月,人教社启动十年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在强调“文道统一”这一大前提下,编辑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层次分明,应该说对前一套教材有了很多的发展。
第五套: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导思想
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从1961年起,人教社开始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调研、讨论,1963年5月由教育部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这一大纲总结了1958年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了1959年“文道之争”的积极成果,确立了“语文是基本工具”这一基础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道’和‘文’不可分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有明确而较为科学的表述,应该说是一个具有拨乱反正性质的大纲。以这一大纲为基础编制的教材,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线,重视语文基本训练,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文也更多文质兼美,题材广泛,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导思想。
第六套:“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套统编中学语文教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教社被撤销,编辑人员下放,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造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倒退。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基本精神并有所发展,如强调语文是基础工具,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读写训练是辩证统一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力等,对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状况,正本清源,统一教学思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时新编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也基本沿用了1963年教材的编排体例,以读写训练为核心,按照表达方式分年级编排,循序渐进。教材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也进行了细化,形成从识字写字、口头表达、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中读写训练体系的构建在当时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第七、八套:改编和修订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