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剪刀博物馆建于杭州“张小泉”剪刀公司内

(杭州)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63年(癸卯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目前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

中国国内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张小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2000年,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历史回眸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宣统元年(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

命运沉浮

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在首届西博会获得特等奖。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到解放前夕,张小泉制剪工业日见凋敝,已无光彩可言。直到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社会日趋安宁,各作坊商号纷纷复业。为了将张小泉这个传统的民族品牌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从19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5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1954年,五个合作社一起迁至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时共有职工423人。1955年,五社正式合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合作社,职工已增至527人。至此,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的重新崛起已初露端倪。

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这个指示,在张小泉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同年,制剪社正式恢复张小泉称号。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由统一筹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国家拨款下达,整整40万元!加上筹备会自筹的20万元,新企业在1956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式被政府授牌成立,当时企业的员工已达816名。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张小泉剪刀,向以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闻名中外。

在文革时期,张小泉的经营遭到严重破坏,但最致命的打击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张小泉遭受了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多种业态的冲击,与改革浪潮中红红火火的产业相比,张小泉的发展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20世纪90年代,作为国有企业,当时的张小泉内部机制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品牌意识薄弱,而且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观念老化、科技含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发展。到了1999年,企业销售业绩严重萎缩,资金周转困难。张小泉想要重新焕发青春,改革体制已成燃眉之急。

2000年,张小泉企业整体改制,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张小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品牌保护

张小泉在品牌保护工作方面进行着不遗余力的努力,以身体力行的方式维护着品牌的形象,也维护着消费者利益。无论是张小泉,还是他父亲张思家,都碰上了一个即使今天都很棘手的问题———假冒伪劣。

张思家原来开了个“张大隆“剪铺,在行业内口碑极佳,同行中有人看得眼热,于是便冒名“张大隆”卖剪刀,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张大隆”纷纷出炉,由于良莠不齐,有人混水摸鱼,“张大隆”的招牌不久就垮了。

到了张小泉手里,张小泉一气之下,朝父亲神位牌焚香纳拜后,毅然将祖传招牌改为“张小泉”,想以此杜绝冒用,不料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仍大行其道,竟成了张小泉一辈子所牵累的事。

同样,小泉之子在“张小泉”三个字下又加上了“近记”二字,以便顾客识别。清朝光绪年间,张小泉传至第5代传人张永年时,因年幼店内事务由其母亲孙氏掌管,孙氏在吴山脚下拦轿告状,控告商家冒牌,因此知县束允泰准状,又出示“永禁冒用”告示,并刻石碑立于店门。

随着竞争的加剧,假冒“张小泉”之风愈演愈烈。“张小全”、“张小拳”、“老张小泉”、“真张小泉”遍地开花。1995年前后,制假者多为小型乡镇企业或个体作坊,生产规模小,假冒数量少,最多的一次现场查获假剪刀800多把。而1998年上半年,各地工商部门就查获假冒“张小泉”案件11起,现场收缴剪刀17余万把,假冒包装14万余只。假冒窝点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重庆和浙江省内各地。

面对频频出现的假冒侵权行为,张小泉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打假。几乎每年都要清理、销毁一大批假冒的张小泉剪刀。从1997年开始,“张小泉”已申请了各类设计专利80余件;在国内对“张小泉”进行了多类别的系统注册,从图案、拼音缩写、英文、汉字组合等全方位保护商标。从而在法律上保证了对“张小泉”商标的所有权和专用权。从1993年开始,“张小泉”先后在法国、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申请注册了“KOTT/张小泉”组合商标,得到了国际法律的保护。2002年“张小泉”商标获原产地注册保护,这也是全国刀剪行业唯一的原产地保护。

创新不断

有着340多年历史的“张小泉”,如今“活”得还挺滋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它已成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

几十年来,张小泉坚持走“科技兴厂”道路,先后投资了3000万元技改项目,从德国、瑞士等国引进数控刀剪磨床,热处理设备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刀剪生产专用设备。他们还注重创新,刀剪研究所每年保持十余只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品种门类迅速扩大。仅2004年,“张小泉”就开发新产品17种,其中,彩塑合金剪系列填补了锌合金与塑料联结的空白,并申请了两项专利。今年,公司又投入130万元用于设备改造和产品开发,投入200万元用于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拟完成1500家客户终端的拓展和维护。

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几代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得到了真正的发扬光大。“张小泉”的年产量最高达到4200万把。五十年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共生产刀剪8.5亿把,全国平均每二个人就拥有一把“张小泉”刀剪。

“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全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张小泉”人也没有辜负广大人民的厚爱和期望,连连在全国质量评比中夺冠,成了中国刀剪业唯一的“五连冠”。1997年,“张小泉”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原产地注册保护。

340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张小泉”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依然享有盛誉,而且已成功打进沃尔玛、欧尚、麦德龙等跨国连锁商场,走向世界。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内设有一座“剪刀博物馆”,1992年落成,设有剪史厅、剪艺厅、精品厅、接待厅等,是中国国内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的以剪刀为主题的博物馆,共有展览品780多件,是了解中国剪刀悠久历史,以及“張小泉”之发展历程,相当值得一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