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枪”是“汉阳造”步枪
如今打开电视机,关于抗战剧中八路军使用的“枪”,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当数“汉阳造”。
中国清代洋务运动期间,国内创办了几十家新式军工企业,其中有一个被称为“汉阳兵工厂”的后起之秀。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直到抗日战争期间还在使用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兵器的著名品牌,有“中华第一枪”的美誉。
汉阳兵工厂,最早是1889年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折,经其批准后在广东石门(今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石门)兴建枪炮厂。
1890年,经清廷正式批准,枪炮厂移鄂,命名为“湖北枪炮厂”。
9月6日,在湖北汉阳龟山北麓选定厂址,同年底奠基动工,投资经费约70万两白银,并将原在广东石门的机器设备移至汉阳。
1891年,张之洞又向德国订购了制造毛瑟步枪的机器。
1892年,厂家陆续向德国增加订货,购置了制造枪弹、炮弹和炮架的机器,并于1894年改订制造快炮的全套机器。
1895年,湖北枪炮厂正式生产枪炮。几经扩充,计有枪厂、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炮架厂和火药厂等多个分厂,工人约1200余名,产品以步枪、火药和火炮为主。
1896年,汉阳铁厂引入民间资本,由“官办”性质改制为“官督商办”。半官半商且由有“中国商父”称号的盛怀宣接管铁厂,他以商人的眼光关注产品质量,斥巨资购进新机器。新机器炼出来的产品,经英、德专家鉴定为少见的头等钢。
此后,在“汉阳铁厂”周围一带崛起了大批“汉阳造”系列品牌。产品涵盖军工、民用,还有少量供外贸出口,当时通称“汉阳造”,成为一个在国内代表着“湖北造”,在国际则代表着“中国造”的声名显赫的品牌。2012年11月,一段铸有“1902年汉阳铁厂造”字样的铁轨在四川达州县的一处铁路桥上被发现了,后经证实它是汉阳铁厂为早期中国铁路所生产的3300公里铁轨中的一段。
张之洞在决心造枪之始,就已经做了“技术起点务必求高”的定位,便派人四处考察列强的枪支。当时,清朝官员普遍迷信德国“毛瑟”枪。其实,“M1888式”是由德国“步枪试验委员会”研制的。该枪在德国正式服役后不久,即被指有设计缺陷,德国军方遂决定放弃对该枪的采购计划,并准备把“M1888式”的生产线和技术卖给其他落后国家,于是对中国谎称“M1888式”为“毛瑟”品牌之一。
尽管“M1888式”有设计缺陷,但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等技术,这在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列强仍以“单发黑火药枪弹”步枪为主的背景下,“M1888式”步枪亦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
这种完全仿制的早期“汉阳造”产品质量如何呢?这可从当时清军“神机营”官员汪洪霆在射击试验后给张之洞的电文里窥见一斑:“枪距四百八十弓,每放二三十出,中九成。”但是,彼时的“汉阳造”在国人眼中并非十全十美。
1904年,该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护木取代,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经多次改良,“汉阳造”的设计更趋合理、技术更加成熟,渐渐获得大部分使用者“性能可靠、结实耐用”的褒奖,以致后来全国多地的兵工厂纷纷放弃自己原来的仿制枪型,转而仿制“汉阳造”。该枪参加了中国包括“抗美援朝”在内的以前所有战役,武装了晚清新军、北洋军、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以及包括游击队、土匪在内的各种非正规武装,一直是中国主力步兵轻武器之一,在我国近代兵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无疑是“汉阳造”质量并不差的最好佐证。
“汉阳造”步枪被称为“中华第一枪”并非是因其技术,而是经历了中国重要历史时刻: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清廷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房里,革命党人用“汉阳造”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锋锐直指清王朝,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南昌首次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展开斗争,用“汉阳造”步枪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史称“南昌起义”。8月1日,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据说毛泽东年轻时,从湖南韶山到长沙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毅然报名参加了湖湘新军,被编入湖南新军混成旅第50标第一营队,当了一名下士,配发了一支编号为“8341”的“汉阳造”旧步枪。
尽管那支枪满身疤痕,但青年毛泽东仍很喜爱它,每天擦拭、摆弄,非常珍爱。半年以后,毛泽东离开新军,交出了那支枪,但他终生没有忘记它。解放战争初期,在为身边的中央警卫团重新取番号时,毛泽东情不自禁想起了那支编号“8341”的步枪,决定就以那支“汉阳造”编号作为中央警卫团的番号。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今江西省瑞金市)叶坪村举行。会议开幕那天上午举行了阅兵典礼。早晨七时整,阅兵典礼正式开始,检阅部队成四路纵队由南向北行进,他们扛着“汉阳造”轻重机枪、小钢炮、迫击炮,喊着洪亮的口号,向毛泽东、朱德行注目礼。当时由邓小平担任主编的《红星报》这样报道。
很多人喜欢拿“汉阳造”与日本人的“三八式”及中国1935年仿制成功的新枪“中正式”进行比较,毋庸讳言,“汉阳造”与对手存在代差。晚辈后来居上技术超越实属正常。即便非要这么比较,“汉阳造”这个老前辈也还是有其过人之处,例如,“汉阳造”刺刀刀身长近400mm,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刺刀长度能与日军“三八式”刺刀相抗衡的步枪。这一点,中国军队的新宠“中正式”自叹不如;日本“三八式”在射程、精度等方面占优,但“汉阳造”7.92毫米口径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三八式”自惭形秽。
“汉阳造”在抗战剧中屡屡被吐槽为“烧火棍”,也可能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因为:一、“汉阳造”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受多因素影响,其产品质量并不稳定;二、“汉阳造”成名后,全国多地兵工厂均仿制了大量“山寨”版,质量并无保障;三、很多抗日武装所用的“汉阳造”,有的是早期产品“老套筒”,有的严重超龄服役且保养不善。在著名的滕县保卫战中,国民党川军守卫部队全军覆没,鬼子捡起地上的武器一看,竟是“老套筒”,枪栓以麻绳绑系。
尽管“汉阳造”从引进之始,就存在种种缺陷,但从它纵横中国战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来看,“汉阳造”完全符合军史专家们赋予它“中华第一枪”的美誉。
1938年2月,日寇直逼武汉,迫使该厂从湖北汉阳迁到湖南辰溪县雍和乡南庄坪。
1939年底,汉阳兵工厂改名为“兵工署第一工厂”。于入侵日寇的多次轰炸之下,该厂又从湖南搬迁到重庆谢家湾。厂址定在长江之畔的鹅公岩,沿江开凿山洞,建筑厂房,继续生产枪炮。汉阳兵工厂几经辗转,最终搬迁定位于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成为人民兵工事业的重要力量。现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建设工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