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东汉末的《神农本草经》
在春秋时期有著名畜牧兽医孙阳(号伯乐,约公元前7世纪人)和王良(同时或稍后)的出现。《伯乐针经》、《伯乐明堂论》、《伯乐新书》、《孙阳集》、《王良百一歌》等则系后人托名之作。
战国时期已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内科病已用水煎剂灌服,外科病用涂敷药或腐蚀引赤药以去其环死组织。药物分草、木、虫、石、谷五类,并分为以五毒攻病、五味调病、五气节病、五谷养病等治则。
秦汉时期,兽医学术有进一步的发展,民间不仅有专治马病的马医,还有因耕牛的发展而出现专职的“牛医”。秦代已制定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在汉代改名“厩律”。
东汉末《神农本草经》出现,收藏药物365种(植物药253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其中有些药指明专用于家畜。在《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以及《武威汉简》中有医治马牛病的处方。
汉中山五墓中出土了治病用的金针、银针和铁制的九钍。《盐铁论》中已提到用皮革保护马蹄(提)。《汉书·艺文志》载有《相六畜》三十八卷。从长沙二号汉墓中发现《相马经》。在此时期内,还出现铜制的良马标准模型,立于京城东门外,先后有东门京和马援二人制的两个铜马模式和相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使民族发生大迁徒,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业有进一步子发展,为畜牧业服务的兽医学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东晋名医葛洪(281-340)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治六畜诸病方,对马驴役畜的十几种病提出了疗法,从用灸熨术治马羯、骨胀等,可知当时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已提出试图用狂犬的脑组织敷咬处治狂犬病。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畜牧专卷,并附一些供牧人等采用的应急疗法,疗方48种,应用于26种疾病。如用掏结术治粪结;用削蹄和热烧法治漏蹄;用无血的去势法为羊去势;和犍牛法给猪去势以防感染破伤风症以及关于家畜大群饲养时怎样防治疫病的发生和进行隔离措施,反映当时的兽医技术水平已相当高。
《隋书-经籍志》说,梁有《伯乐疗马经》,可惜已佚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