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在世界上用几何法证明了勾股弦定理(毕氏定理)
在春秋、秦、汉之间,为了计算天文历法的数据、田亩的大小、赋税的多寡、粮食的运输管理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事物,中国的祖先们创作了有名的《周髀(读音“毕”)算经》(大概在公元前100年间)和《九章算术》(大概在公元40-50年间)。
在这两本书里,总结了那一时代优秀的数学家如商高(约公元前1100年间)、张苍(公元前250?-前152年)、耿寿昌(公元前50年)、许商、杜忠(公元前20-30年)等的天才创造。他们已经运用了单分数、多元一次联立方程式、等差级数等代数方法,和“径一周三”的圆周率、“直角三角形的勾股方等于弦方”等几何方法。
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定理,据《周髀算经》记载早在周代就有商高“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稍后就有陈子发明的普遍的勾股弦定理。这个定理在西洋数学史上叫作“毕氏定理”,认为是希腊人毕达哥拉斯首先发明的,其实他比我国古代数学家陈子晚了600年!
我们的祖先不仅在勾股弦定理的应用上比西洋毕氏早,而且在这个问题的几何证明上,也有独特的成就。汉代数学家赵君卿,天才地用几何证明了这个有名的定理,他的证明很简单(《周髀算经》中的弦图),就是勾股相乘的二倍——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勾股之差的自乘——中间小方块的面积,等于弦的自乘——斜方形的面积。再用代数简化一下,便可以得到勾方股方之和等于弦方的定理。
在外国用同样方法证明这个定理的,最早当是印度数学家巴斯卡剌-阿克雅(公元1150年),但是比我国古代数学家赵君卿却晚了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