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磨由公输般发明

大约在春秋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30年前后,公输般(即鲁班)发明了磨,有磨脐、磨眼、磨槃,用漏斗盛着粮食朝磨眼里漏。这种磨和我们现在用的磨相似,公输般叫它作碨(读音“为”),现在江浙一带叫作砻(读音“龙”),也叫作砻磨。

古时的砻是编竹作成外围,里面盛着泥土,砻面用竹木密排的齿,破谷不致损米。用来转动砻的是一根拐木,贯穿在砻的横木上,并且用绳挂在梁上,用人力前后推动。这样前后的运动便变成了磨的回旋运动。

这种运动转换的办法,和现在的火车头上活塞前后运动,推动曲棍运动车轮的原理,完全相同。砻磨也有用兽力牵动的,后来,更有用水力激动水轮来带动的(这大概是公元第三世纪发明的),至迟到公元1300年左右,我们确定地发现了绳轮的机械原理,据那时王祯著的《农书》上说:“复有畜力车輓(读音“晚”)”行大轮轴,以皮絃或大绳绕轮两周,复交于砻之上级。轮转则绳转,绳转一周则砻转十五周,比用人工,既速且省。”这实在是伟大的机械创造。

用石头作磨,因为重,可以把麦压碎,磨成粉。《说文》里已有“麺”字,所以大概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面食。不过,制造石磨先要有铁器,所以面食的普及,大概在秦汉年间。自从有了磨以后,我们食品的种类便更加丰富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