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汉字电镀模由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创制

姜别利(William Gamble),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出身于爱尔兰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7岁移居美国,在费城一家印刷公司当学徒,后去纽约从事《圣经》出版工作,1858年奉派来华,负责长老会设在宁波的印刷机构。

姜别利鉴于汉字字体复杂,字数繁多,且雕刻阴文字模字体细小,镌刻困难,乃于1859年在宁波创制电镀字模。

此法乃先用黄杨木做字坯镌刻反体阳文,再镀制紫铜阴文,然后将此紫铜正体阴文字模锯成单字,镶入黄铜壳子。这较之先前手工刻模,大为省工,且字形完美,笔锋清晰,即使蝇头小字,也能雕刻。

此后,姜氏将汉字按照西文活字规格,制成七种不同大小的汉文活字,分别命名为:

一号“显”字
二号“明”字
三号“中”字
四号“行”字
五号“解”字
六号“注”字
七号“珍”字

由于这七种汉文铅字的大小,分别等同于西文的七种铅字,从而解决了中西文的混排问题。这种字模和铅字发明以后,美华书馆大量制造,出售给上海、北京等地报馆、书局,成为此后几十年中中国最通用的字模和铅字。人们称之为“美华字”,又俗称宋字。

姜别利于1869年应邀去日本,传播他的发明。他在日本造字模三副,一副汉字、一副英文、一副日文,大小字号齐备。他用这些字模,帮助日本排印了一部既用日文、又用英文的日英词典,然后重回中国。

姜别利于1871年返回美国,在谢菲尔德学院学习,被耶鲁大学授予名誉文科硕士学位,1886年在他的宾夕法尼亚农庄逝世。

姜别利去世后,他的美国朋友这样评价他的贡献:“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在中国或日本所发行的任何一本《圣经》、基督教书籍或科学书籍,都将带有姜别利先生的手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