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近代邮政雏形是太平天国设立的“疏附衙”
虽说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才旨准正式开办邮政,其实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就已经有了近代邮政最早的雏形。由于太平天国最终遭到镇压,中国发展邮政的计划也被延搁了几十年。太平天国时期,设有专门主管传递文报、书信的邮政机构,叫做“疏附衙”。
疏附衙受太平天国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其主管官员称“朝内疏附”,有正、副二人,职同指挥,官位仅低于朝内官首领的丞相两级,另有题报二人协助工作。
太平天国朝内疏附衙设在南京汉西门外,正疏附是广西人聂光先。太平天国还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内,每隔三五十里设一疏附衙分支机构,配有官员一名,信使二三十名,负责接送来往文报、书信。陆路乘快马,水路则用快船,船上插“天朝疏附”黄旗,并配有小炮、鸟枪、刀矛器械等自卫武器。
为了保证文报信件及时送达,东王杨秀清还亲自为疏附衙制定了船只上、下水的日行里数,并谕令沿途逐日登簿、查验,不得延误。
普通文报,一般日行百余里,遇到紧急文书,则在其上加盖圆戳,戳上刻有发文官员的官衔,中刻奔马,马周围刻云朵,名曰“云马文书”。该圆戳凡各地高级官员才有,不轻易使用。疏附衙收文后,即刻传递,日驰六百里以上。时人有诗唱道:“剩瓦颓垣驿路钭,文书一骑去来赊,封头紧急加圆马,忙煞当差疏附衙”。
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忠王李秀成致征北主将张洛行书”及封套,就盖有这样的“奔马圆戳”。该封套正面写:“征北主将张弟收展”;背面写:“自天京发行,内乙件,太平天国庚申十年肆月初三日,凤阳一带。”年月日上盖有“太平天国九门御林忠义宿卫军忠王李秀成”的长方形朱红官印,另盖“忠王发”奔马圆戳朱印。该封套上文字的意思是:信一件,太平天国庚申十年肆月初三日自天京(南京)发行,投至安徽凤阳一带,交征北主将收展。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总揽朝纲。他在主持刊刻的《资政新篇》一书中,明确提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的主张。具体方法是:“二十里立一书信馆,愿为者请饷而设,以为四方耳目之便,不致上下梗塞,君民不通也。信资计文书轻重,每二十里该钱若干而收。其书要在某处交递者,车上车下各先束成一捆,至即互相交讫,不能停车俄顷……”天王洪秀全批曰:“此策是也。”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正处在与清政府激烈的战争环境中,遂使兴办邮政的计划难以实施。几年后,太平天国遭到清政府镇压,中国发展邮政的计划被延搁了几十年。
太平天国疏附衙虽然以军邮为主,兼办官员私人信件,其职能又与清代驿站有某些相似之处。但重要的是,清驿站属于兵部下属车驾司兼管,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而疏附衙则是太平天国独立的邮政机构,太平天国后期又正式提出了发展近代邮政的具体设想。实际上,疏附衙已经初具近代邮政的基本特征,只是没有发行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