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由华侨兴办的企业是广东的继昌隆缫丝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原籍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简村的越南华侨陈启沅兄弟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华侨回国投资兴办的企业。
陈启沅,1859年出国到安南(今越南)与兄经商。在经营丝织品期间,深感国内丝织品靠手工缫丝,产品粗劣,难以在海外市场竞争,便携带资本回到家乡,在简村百豫坊陈氏宅创办机器缫丝厂,厂房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白银7000余两,全部由机器生产。
设备除引擎动力外,有煮水锅炉一座,储冰水大锅一个、足踩式缫丝釜数十位(后增至300位,最多时达800位)。另有焙茧室,仓库等,共占地40余亩,工人最多时达700多人。职员采用计时工资制,工人采用计件工资制。设有司理、司账、买卖手、管工、焙茧、纽带和巡行等管理人员30余人。女工采用机器缫丝,一人可抵手工缫丝10余人的工作时效,缫出的丝细滑光洁,精细均匀,色泽洁净,弹性较大,市场售价比土丝高出1/3,产品远销欧美,获利甚厚。
继昌隆的开办,有力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新式缫丝工业的发展。两年后,广州、顺德和南海地区的丝厂增到5家,到1881年增到11家,有丝釜2400位,雇工四五千人,年产丝近1000担。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丝釜总数约达2500位,大大超过上海、日本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
由于机器缫丝和手工缫丝竞争冲突,1881年底,继昌隆被迫停产迁往澳门,改名“和昌”,1884年“和昌”又迁回简村,改名“世昌纶”,并扩大规模、继续生产至1928年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