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艾滋病求助热线开通于1992年的北京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它选择性地侵入人体免疫防御系统必需的特异白细胞(CD4细胞),当CD4细胞被破坏,感染者就变得较容易得一系列的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癌症。

“AIDS”是用以描述一组类似状况的名词,它的出现意味着免疫系统到达崩溃状态。

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由于艾滋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成为受感染细胞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使治疗极为困难,也使疫苗的制造遇到巨大障碍。

公众对艾滋病的无知即是传播的隐患,而敢于到医院询问的,恰恰是最安全的人群。

在20世纪90年代,艾滋病开始向亚洲蔓延,如何制止HIV在当时拥有11亿人的中国的扩散,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焦急万分。

当时,一方面是越来越开放的国门和频繁的商业交往,一方面是公众的无知与恐慌,在加速有效信息交流的前提下,中国只剩下健康教育。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1991年3月,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陈秉中所长,接到疾病研究室的一份报告:“关于开办艾滋病咨询服务的报告”,建议设立一条艾滋病求助热线,以预防HIV感染的传播,同时对感染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陈秉中当日同意批准。

1991年12月, 中国的HIV感染者已发展为708例,其中8人成为艾滋病人。

1992年4月7日,中国第一条艾滋病求助热线:“北京——4216958”正式开通,服务时间:每周一至周六下午4:00-8:00。

“平等”常常被用来解救人类的困境。这一次又是如此。在艾滋病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艾滋病不仅在吸毒者、同性恋和妓女中流行。艾滋病同样在艺术家、法官、律师中传染。

艾滋病求助热线开办100天内,共接到437人次前来求助。有工人、职员、干部、中专生、大学生、归国的劳务人员、留学生、出国讲学人员、文艺界人士及科研人员等。

其中,有38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不过这一比例与世界相比并不高。同性恋者是当时世界首推的传染HIV的高危人群。而当时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发现的HIV感染者中,男同性恋者的比例很小,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群在我国HIV的传播中失去其重要性。

艾滋病求助热线的工作人员仍然把这一人群作为重点宣传和服务的对象。他们会去到北京的同性恋经常聚会的场所和公园宣传及提供咨询服务。

某位担任咨询员的某医学院四年级学生小刘曾对媒体说:“我在那里(同性恋聚集场所)有一种进入人类的感觉。以前,我们总是习惯对所有的事进行评定,或黑或白。可是生活是多元的,那天,我感觉到,同性恋者也许并不太在乎你打他、骂他,甚至抓他,他们更在乎社会对他们怎么看。”

漠视才是最大的不平等。在人格问题上,没有同性恋与异性恋之分,对于社会,人人都具有同样的权力和同等的责任。

除了同性恋,妓女就是传播艾滋病的最危险人群,也是咨询员们重点宣传和服务的对象。

艾滋病求助热线的咨询员们集100天咨询的经验,于当年9月开设了专家咨询日,以期更多地帮助特定人群,帮他们建立做人的尊严,帮他们重新审视自己。让他们,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只有减少商业性行为,减少意外性行为和性伴侣,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当时热线在每周三下午4:00-8:00为女性求助者咨询日,由女性医学专家和妇女问题专家提供咨询;每周四下午4:00-8:00为男性及静脉吸毒者咨询日,由有经验的男性咨询专家提供咨询。

热线开办100天内,求助者的年龄以20-44岁为主。他们一般关心艾滋病的症状和体征、传播途径、检测办法、个人防护、治疗和药物、安全性行为、婚姻与家庭、法律等。但也有很多因为身体的症状或自身行为而感到忧虑。

“孩子,这是患病,这,并不可耻。”这句出自电影《艾滋杀手》里令每位观众感到震憾的台词是艾滋病求助热线的服务宗旨。同一切疾病一样,艾滋病本身并不可耻,即使错了,也仅是行为。每一个艾滋病患者都是无辜的,艾滋病和不道德行为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艾滋病人、HIV感染者以及高危人群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帮助他们,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预防艾滋病,需要全社会都提高对艾滋病的警惕,需要对艾滋病人及其感染者的体贴和同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更加平等。需要每个公民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献出我们的爱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