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碉楼最多的县级市是广东开平市

中国碉楼最多的县级市是广东开平市

广东开平(今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始建县,1993年撤县设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人们踏入开平境内,举目侨乡土地,碉楼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颇为壮观。碉楼之多是全国仅有的,显现出侨乡开平的特色。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期。在民国时期,全县有近2000个村庄、55个圩镇,都建有碉楼,少则一座,多则一二十座,楼高一般为三至五层,最高为七层。碉楼外型像个直坚立方形大保险箱。

Kaiping-Watchtowers(图:开平碉楼,摄于2007年)

其建筑结构有3种:一是用黄泥、石灰、沙与食用红糖拌匀夯实成墙体,墙厚一尺多,外墙涂防水漆油,楼层是杉木的,称为“泥楼”;

二是墙体内外用青砖砌成,中间灌注石灰、沙、水泥,或加钢筋注水泥,楼层是杉木或钢筋、水泥结构的,称为“青砖楼”;

三是墙体和楼层均用钢筋、水泥建造的,称为“石屎楼”,且占大多数。所有碉楼均安装铁门、铁窗柱,非常牢固。碉楼顶像戴着一顶“四方头笠”,四边围栏墙或四角边“燕子窝”,均有枪眼;碉楼内有了望台、探照灯、报警器、各种枪械等。

碉楼顶的模式有100多种,其中较为普遍的有由华侨吸取侨居地的建筑特点,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而建成的硬山顶式。中西合壁式、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中西结合别墅式、庭院式等10种,堪称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陈列。

开平碉楼,始为村民躲避台风、洪水为害,以求“村民登楼全活”而建。最主要的,因开平属于富裕侨乡,常遭盗贼打家劫舍,杀人掠财,掳人勒赎,为“籍避社贼之扰”而建。多数是联户合建,也有归侨、侨眷独建,少数以村为单位集资兴建。

民国时期,全县共有碉楼3000多座,其时,由于当局开征“碉楼捐”,苛捐猛于虎,不少碉楼被毁弃。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又拆毁了不少,至今开平境内尚有碉楼1466座。

开平的碉楼,历史上曾为侨乡人民躲避天灾、防御贼祸。抗击日本侵略军、掩护革命活动立过功。在1945年,发生过赤坎镇南楼七勇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可歌可泣事迹,其中,七勇士坚守碉楼七天七夜,击退日军多次侵袭,打死日军多人,最后因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碉楼也曾是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下活动的场所,1924年,开平第一个成立的百合虾边农民协会,以碉楼为指挥部开展活动;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村谢创家的碉楼内成立,谢创被选为特支书记。

在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今天,碉楼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对于碉楼的历史功迹,人们不会忘记,它的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对考察我国古代建筑和研究当代建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