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能源示范村建在广东顺德

“六五”期间(1981-1985年)在全国开展生物能、太阳能和节燃灶的研究、应用中,中国科学院为改变我国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卫生落后的状况,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模式,以促进农村生产全面发展,于1980年与广东省顺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科委合作,在顺德县勒流镇新埠村,建设中国第一个农村能源示范村——“新埠农村能源实验村”。

1982年联合国农业生态学家来我国参观了解后,对该实验村的规划很感兴趣,主动提出参与和资助,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鉴定验收,1992年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六五”攻关奖。

该实验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桑基鱼塘地区内,全村桑基、蔗基和鱼塘相间分布,主产塘鱼、蚕茧和甘蔗。该地区家庭一向缺燃料,养鱼缺青饲料。自身生产的蔗叶和桑枝,只够家庭生活燃料需要量的1/3。因此,每户都要花主劳力去广州买煤。生产队则每月要派大量劳动力去广州地区割草养鱼。人、猪、蚕粪直接下地种桑,下塘养鱼。环境卫生差、寄生虫病流行。

建立实验村后,按“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建设方针,以沼气为主,结合太阳能和省柴灶的应用,解决该村家庭生活能源。村内有条件的住户都建了1-2个三结合沼气池,全村卢用柴草灶均进行规模化改造,热效率提高约1倍,有条件的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该村新能源供能占全部生活能源的50%以上,达到了生活燃料自给。集体建了一座猪场沼气池配套建设的12千瓦沼气电站,发电供照明和集体播放电视,每晚吸引邻村村民前来看电视,丰富了文化生活。集体建了一个中型太阳能蚕茧干燥器,供养蚕户使用。

以沼气为中心,改善农业生态循环和村内环境卫生是该村第二目标。所有粪便经沼气发酵后,肥效更高,并可消灭寄生虫卵,沼液放入鱼塘养鱼或种桑种象草。大力发展三边地种鱼饲料——象草。沼渣用来栽培食用菌或养蚯蚓,菇渣和蚯蚓粪又是象草和桑的好基肥,如此形成该村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效果显著,解决该村出外割鱼草的困难,而塘鱼又增产,并消灭了寄生虫流行病,村内环境明显改善。

国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实验村在能源、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