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大买办家族是珠海唐家的莫氏三代
“买办”是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外贸易的产物,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当年的广东香山县(今所属地界分属广东中山市、珠海市),素有“买办之乡”之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涌现出一批赫赫有名的大买办和买办家族,其中当时名震省港的三大买办家族,都出自于现在的珠海。
他们分别是开平煤矿创办人唐廷枢、唐廷植家族;上海中国轮船招商局创办人——徐润家族和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家族。此外,还有郑氏家族,也出自广东香山,今属与珠海相邻的中山市三乡镇。它们被称作“中国近代四大买办家族”。
而在其中,论财富之多、势力之大、影响之深远,首推广东香山莫仕扬家族。莫家三代: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都曾担任太古洋行买办,其家族成员在太古洋行盘根错节、人多势众,影响力延续达60年,民间甚至有“只知有莫,不知有英”,即“只知有莫氏家族,而不知有外籍大班”的说法。
莫仕扬出任太古洋行首任买办
19世纪70年代,是香港开埠后各国商贾向沿海各口岸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广州已有一百五十余家外商洋行,其中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是英商怡和洋行与太古洋行。太古洋行是英国人约翰-史维亚(JohnSwire)于1866年建于上海,1870年总部移香港时,史维亚物色了富有经济头脑、工作勤奋、懂英语的莫仕扬为洋行第一任买办,委以重任。
莫仕扬(1920—1879),名维俊,号彦臣。唐家湾(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会同村人。早年在广州经商,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1860年赴香港经商。1870年成为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
任买办后,凭着他与港穗工商界的密切关系,迅速打开局面。一开始,莫仕扬大量收购中国的丝绸和茶叶等各种商品,经过太古洋行出口,同时又将英国、印度等地的棉纺织品和各种洋货进口批发给华商代理销售。太古洋行立即在贸易上既成为出口货物的买主,同时又拥有大批华商组成的洋货买主,迅速扩大的业务量也引起英国银行的重视和信任,贸易款项可以通过银行押汇。刚刚执掌太古洋行“帅旗”的莫仕扬大展拳脚,使洋行生意很快兴旺起来。
商业竞争 积极应对洋行受益
1872年,随着清政府洋务派主持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大型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太古洋行轮船公司在华业务在不断扩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当时中国轮船航运业形成了轮船招商局、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三足鼎立的局面。身为总买办的莫仕扬,立即采取措施应对。他首先利用香港和上海两地航运业务的关系,主动调整沿海航运资源的布局,并向客户提供优惠,同时扩充黑烟通轮船公司(中国航运公司的前身)对沿海航运的运输力,不断扩大船队,使客运、货运业务量翻倍增长。另外,莫仕扬还积极利用太古轮船成立的机会,将远洋航运的蓝烟通公司收购,并促成英商与省港澳轮船公司与太古轮船公司的联合,增强了在当时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
到20世纪初,洋行已拥有10多艘客货轮。分支机构除设上海、广州外,还设于厦门、汉口、九江、宁波、天津、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1965年前称为“安东”)、大连等地。中国沿海的海运与长江、珠江内河航运几乎全为太古洋行所垄断。其中,“佛山”、“泰山”、“龙山”、“金山”这四艘太古属下的“四山”轮,航行于广东与港澳之间。
捐资纳官 累积财富捐官留名
莫仕扬随着太古洋行的拓展,自己也累积了巨额财富,不断输资纳官,以提高社会地位,光耀门庭。先后获诰授奉政大夫候选海边军民府加一级,诰赠朝议大夫,诰赠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晋赠资政大夫等。莫仕扬为太古洋行服务了十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莫仕扬病逝,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