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定出岁差值的人是晋朝的虞喜

中国最早定出岁差值的人,是晋朝(公元330年前后)的虞喜。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当时隐居在姚江水湄的我国著名学者、天文学家虞喜,发现了岁差。

岁差是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为每年5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

岁差分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
前者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产生的地轴进动引起的;后者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
虞喜不仅是我国最早发现岁差的学者,亦是我国首位求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学者。
焚膏继晷,经过无数次计算,他认为“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了“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
虞喜求出的岁差值,使我国的历法,最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

132年后,另一位六朝杰出学者祖冲之(429—500),参照虞喜的岁差值,制订出举世闻名的《大明历》。

虞喜(281—356),字仲宁,余姚市(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髫年就丧失父亲。据《晋书-虞喜传》记载,他一生“钻坚研微”、“皓首不倦”,撰有《安天论》、《志林》、《广林》等著作。

虞喜治学的最大特点是:敢于突破樊篱,不受前人观点束缚。比如在天文学研究中,他对我国古代学者创立的“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提出许多怀疑,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在 “偭规越矩”中,他发现了岁差、求出了比较精确的岁差值。

永和十二年(356年),虞喜病逝于余姚农村,享年76岁。

为了纪念这位“高枕柴门、怡然自乐”,终身不愿出仕的学者,后人便把虞喜结庐隐居、研究学问的地方。命名为“大隐”(大学者隐居之处)。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