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部艺术再现领袖人物的大型史诗是《中国革命之歌》

新中国成立之后,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劳动人民新生活的歌曲进入创作热潮之中,并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内容。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百花齐放、百鸟争春”的新局面逐渐形成,除歌曲创作的繁荣外,组歌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也进入人们的视野。

最著名的革命史诗创作包括:长征题材的史诗《长征组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首次艺术再现领袖人物的《中国革命之歌》、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而创作的《复兴之路》。

1984年,为了庆祝建国35周年,我国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了一部红色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来自首都和部分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等68个单位的1300多名创作人员、演员和工作人员参与了创作演出。

1984年9月28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在北京新建的现代化剧场——中国剧院首次公演。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等观看了演出。

《中国革命之歌》以庄严深邃的《祖国晨曲》启开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序幕,接着沿着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将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整场演出的顺序进行艺术构思与创造。从鸦片战争的民族苦难到辛亥革命的不屈探索,从五四运动的抗争到南湖红船的启航,从北伐战争的进军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烽火的燃起到开国大典的欢庆……直至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红时代,舞台上呈现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氛围,工人、农民、战士和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欢欣鼓舞,以矫健的步伐投入了祖国四化建设的洪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35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出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全部作品除序幕、尾声外,分为5场23段,由21首歌曲和17段舞蹈组成。

《中国革命之歌》继承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成功经验,综合音乐、舞蹈、诗歌、舞美、电影等诸多艺术元素为一体,既细腻深入地表现了具象的人物造型,又高度概括地诠释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时以歌为主,有时以舞领衔,有时歌舞并重、诗画交融。所有内容通过主题朗颂词得以贯穿,成为一个综合艺术的完整表达。它集中了中国文坛和乐坛颇具实力的诗人和音乐人,其中有著名词曲作家乔羽、谷建芬、施光南等,有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彭丽媛、殷秀梅、程志、刘维维等,他们创作演出的《望神州》、《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春风春雨》等歌曲广为传唱。《中国革命之歌》第一次把众多的领袖人物艺术地再现新中国的艺术舞台,受到了人民群众好评和欢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