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派遣“驻外武官”始于1907年

中国历史上曾将军官称为武官。但现在“武官”的称谓专指“驻外武官”,是指中国驻外大使馆的一种外交官的工作职称,基本任务是从事军事外交和军事情报工作。

驻外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常驻各国驻外使馆中。

驻外武官由中央军委责成总参外事局在全军优秀现役军官中选拔的,一般是上校至少将军衔。对于军队内的优秀上校至少将军官来说,学历、英语都不是问题,选拔武官官关键在于政治可靠、业务熟练、言行得体。

中国正式向国外派常驻武官始于清末。1907年1月11日,清廷批准向英、法、俄、德、美、日等国派“武随员”。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与其建交的主要国家派有武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底至1950年,向12个国家派出第一批武官。1983年,中国已在50多个国家派有武官,40多个国家在中国派有武官。

19世纪初,由于武器和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军队集中、展开速度加快,西方各国迫切需要别国的军事情报,感到再由文职外交官搜集国外军情已经适应不了要求,于是派遣军职人员到驻外使馆充当外交官,这就是最早的武官。因为军事专家比非军事人员能广泛地、准确地搜集、判断军事情报,所以武官制度很快便确立下来,成为现今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猎取军事情报,因而各国对他们的限制、监视都比较严格。在外交官中,除大使外,武官是唯一需要事先征得驻在国同意才能派遣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