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大豆实物发现于河南洛阳

1992-1993年,由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持发掘的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及其后续的研究中,发现了我国迄今最早的夏代大豆,这对丰富我国农业史和黄河文明很有意义。

皂角树遗址位于洛阳市南郊关林经贸开发区,北距洛阳市5公里。地理位置为112°35’E,34°33’N。遗址处在洛阳盆地西侧洛河与伊河间,南依龙门山的一片开阔台地上,原滨临一古河道可能为古洛河的牛轭湖边。

考古学发掘证实皂角树遗址是一处相当于二里头文化2-5期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在多个二里头文化炭坑堆积中采样进行水浮选,结果在9个样品中发现有炭化大豆籽粒。在6个样品中发现有炭化野大豆籽粒。在6个样品中既发现有大豆,也发现有野大豆,且均以野大豆占多数。

炭化大豆粒植物学称种子的形态为椭圆形,稍扁。长4.30-5.52、宽2.62-3.34、厚2.01-2.47毫米。种脐位于腹面中央处,可见种脐中央有一脐沟,种脐长1.51-1.89、宽0.61-0.87毫米,脐长约占粒长的27.4-40%。

比较现代野大豆、炭化大豆、现代栽培大豆的形态,发现一些结果:

3种大豆豆粒形态比较可见,皂角树出土大豆大小处在野生大豆与现代栽培大豆之间,为一过渡类型。至于皂角树遗址炭化大豆比现代栽培大豆小,这一方面由于古今栽培技术差异引起,另一方面与炭化后子粒形变也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堆积中还有粟、黍、小麦、稻与大豆伴出。

我国作物有“五谷”之说,源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此后“五谷”成为粮食的代词和泛称,但何为“五谷”,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以及粮食作物地位和数量的变化,难能划一,不过都包括有“菽”或“豆”,“菽”与“豆”均系指大豆。

在我国北方不同地点的遗址中曾发现大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大牡丹屯和牛场遗址,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遗址都出土过大豆,其时代在距今3000年左右。在山西省侯马市也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大豆。80年代中又在吉林永吉大海猛遗址发现大豆,属西团山文化,经14C测定年代为2590±70 a B.P.,约当中原的春秋时期。此外,在河南洛阳烧沟、湖南长沙马王堆、广西贵县罗泊湾的西汉墓中也出土过大豆。从上述8处发现的大豆遗存来看,其时代均在距今3000年内,也就是说原来考古学对大豆遗存的发现尚不超出殷商时代甲骨文的记载。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发现的大豆,文化层位确切,不仅有与二里头文化2-5期的器物可资对比,而且又处在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埋藏土壤的上部,还有14C测年3660±150 a B.P.数据,因此,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发现的大豆,应为夏代中晚期的产物,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大豆。

大豆源于中国,为世所公认,然原产于我国何地区,其说不一。从古文献看,它明载于《诗经》。从考古学发掘看,较早期的大豆均出自北方。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不仅在9个样品中发现大豆,且在6个样品中发现野生大豆,还在6个样品中既发现大豆,也发现有野生大豆,说明这种发现并非偶然性,似乎可以看到大豆家化踪迹,为大豆起源在中国和可能起源在中原提供了更充分的和更早的实物证据。皂角树遗址发现的大豆是与黍、粟、稻、麦同出于二里头文化层中,故我国“五谷”的景像在夏代就已出现。处在亚热带北缘环境下洛阳地区夏代先辈所创造的干湿相兼的农业,为黄河中游夏代及其后商、周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奠基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来源:厦门大学历史学资料中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