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侗族鼓楼是贵州黎平的独柱鼓楼

中国现存最早的侗族鼓楼是贵州黎平的独柱鼓楼

中国现存最早的侗族鼓楼是黎平县(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述洞下寨的那座独柱鼓楼,据说该鼓楼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这座鼓楼已是经历过366年的风风雨雨。

此外,从江县的增冲侗寨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鼓楼,距今也有330年。关于侗族鼓楼,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明代邝露的《赤雅》其中讲侗乡:“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焉。男子歌唱饮,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其实,无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鼓楼,还是实际保存下来的鼓楼都可能不是最古老原始的鼓楼,而应是相当成熟的鼓楼,那些最原始的鼓楼是什么模样则无可描摹。

追朔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它肯定不是鼓楼,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图:贵州黎平独柱鼓楼)
China-Dong-nationality-single-column-drum-tower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楼有构成这种外观图景效果的图像来源。鼓楼的最底一层,也就是鼓楼真正的实用性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大堂的形式。这是鼓楼的最基础的部分,成熟时期的鼓楼仍然把这个建筑形式保持下来。鼓楼的中间部分,即除掉鼓楼底层和楼阁塔顶,直接来源于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形象。无论是从低处往山坡高处看,还是从山坡上由高处往下看,侗族寨子中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都是最醒目的。这种效果无疑给鼓楼的建筑师们一种取像构楼的灵感。

侗族建筑师们在师法取像上揉合了亭、阁、塔、殿等诸多的建筑物的形式之后,创造出了鼓楼这么一种既熟悉又新颖,既本土又他方,既实用又超越的独树一帜的民族建筑,鼓楼的这种外形上的结构也就是一个村寨和其鼓楼的关系的隐喻。侗族社会文化中,鼓楼当然是高于每个家庭的,它是中心而且高居在每个家庭之上。不管是在权力、权威、地位、身份上,它在一个社区中都居于最高的位置,当然这至高的伦理位置也得有相应的形式表征出来。侗族鼓楼的顶端部位完全借用了宫廷建筑中显示最高伦理地位的样式,似乎也隐喻着将自己地方性文化中的最高权力纳入中央政府的权力范围。看来汉侗文化交往的历史过程也在鼓楼建筑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抛开鼓楼的外在形式,从符号隐喻的象征层面来看鼓楼,侗族鼓楼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其中隐含了多层的文化积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