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鸡兔同笼”题出于《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

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

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卷下第26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孙子算经》不但提供了答案,而且还给出了解法。

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则进一步开创了对一次同余式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广“物不知数”的问题。德国数学家高斯K-F-Gauss(公元1777-1855年)于公元1801年出版的《算术探究》中明确地写出了上述定理。

公元1852年,英国基督教士伟烈亚士(Alexander Wylie,公元1815-1887年)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到欧洲,公元1874年马蒂生 L-Mathiesen指出孙子的解法符合高斯的定理,从而在西方的数学史里将这一个定理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