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正式提出媒介批评概念的学者是谢六逸

谢六逸(1896—1945)贵州贵阳人。名光燊(读音“申”),以字行,自号无堂,室名夹板斋。小时候没有进过私塾,完全由父母教其读书。1909年,在贵阳达德小学念书,1911年升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17年考取黔中道公费赴日本留学。

他曾先后就读于贵阳达德学堂高等部、贵州省立贵阳模范中学校;1918年春,他与王若飞等人由黄齐生率领,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学习,课余他潜心研究西方和日本文学,学习期间即发表了不少研究文学的文章。

1921年1月,正在日本读书的谢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等同在读书会小说组中。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1922年3月30日,谢六逸以谢光燊的学名,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到得学士学位,随即回国。回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综合英汉大辞典》的修订。 先后任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在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了新闻专业,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首位系主任和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22年11月,他接替郑振铎,为文学研究会主持其会刊《文学旬刊》的编辑工作;1924年4月,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创办并主编《儿童文学》月刊;上海《时报》编辑《小春秋》副刊、1935年9月出任上海《立报》副刊《言林》主编。1937年5月,应胡愈之(代表生活书店)约请,创办并主编《国民》周刊。

1937年年底,谢六逸携家辗转回到家乡贵阳,先后任大夏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文史研究室和社会研究部主任;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与蹇先艾等组织“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日报》出版《每周文艺》。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1年任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主持编务,出版各种新书,创办并主编《文讯》月刊。1944年兼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后来,茅盾先生回忆道:“……我们给他个尊号‘贵州督军’。尊号何以必称‘督军’,但凡见过六逸而领略到他那沉着庄严的仪表,总该可以索解……”

1945年8月8日,谢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贵阳,年仅47岁。谢六逸一生著译颇丰。仅文学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学史五种,译著等多种,儿童文学六七种,另有《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西洋小说发达史》、《农民文学ABC》、《神话学ABC》、《日本文学史》等。作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谢六逸还著有《新闻学概论》、《实用新闻学》等新闻学作品多种。译有《伊利亚特的故事》、《希腊传说》等。郑振铎编《文学大纲》,其中日本文学多为谢氏手笔。

谢六逸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新闻批评学家,是我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在新闻领域里的贡献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近年虽然渐有文章论及,但也是零章断笺,未窥全貌,特别是对他在新闻批评和报刊编辑实践领域中的建树多未述及,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国内第一部媒介批评专著、出版于2001年,由刘建明先生所著的《媒介批评通论》在缕述我国新闻批评发展史时,认为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但作为媒介批评活动的逻辑发展硕果的媒介批评学,只是到20世纪末才在华夏大地上抽出嫩芽,即直到1995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五期上发表《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明确提出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这一概念后,中国的媒介批评学才正式宣告诞生。其实,谢六逸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正式提出媒介批评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予以实践。

谢六逸1930年在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的《 新闻教育的重要及其设施》一文,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的报业现状令人很不满意,无论是办报的人,还是看报的人,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办报的人是十数年如一日的办下去,看报的人是永远的看‘报屁股’下去,所以我国报纸的改善是遥遥无期的,而报纸的好坏也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一句有批评价值的话了。如此这般,近代的报纸在中国是早已失掉了它的功能,埋没了它的使命了。” 如果不戴有色眼镜,应该承认,谢六逸在这里已经正式提出和使用了新闻批评这个概念。

不仅如此,谢六逸还提出了与新闻批评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新闻批评主体或新闻批评家。新闻批评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新闻批评主体对新闻作品的解读过程。批评主体通过对媒介和新闻作品的解读,从而现实地展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当批评主体为广大读者时,批评方法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普通受众是新闻传播的落脚点,他们在收受新闻的过程中,会依据新闻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提出批评见解,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新闻批评主体的大众部分。从受众的角度来讲,阅读过程就是对新闻媒介及其作品进行品鉴和接受的过程,它总是根据一定方法展开的活动。

谢六逸1934年9月在《青年界》第6卷第2期上发表的《青年与新闻》一文中,建议青年人要善于利用报纸来学习,从报纸上汲取大量的鲜活的各种知识。他指出,为了提高报纸的利用率,报纸的阅读行为不应是随意的:“看报不能不有一种方法,办报更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只有按照一定方法去进行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所谓看报的方法,在这里谢六逸当然不是指那种漫不经心的浏览和消遣,而是指一个积极的辨别新闻质量高低的能动思维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