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军堡是河北张家口堡子里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军堡是河北张家口堡子里

曾是长城边防线上重要驻军城堡,后又成为张库大道上重要商业城镇的张家口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区的发祥地。从2009年起,古堡所在的张家口市桥西区启动了古堡保护修复工程,截至2012年年底,已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堡内8条街巷,及文昌阁、玉皇阁、抡才书院、康熙茶楼等11个重要景点进行了整治和修复。

张家口堡最初是明朝的军堡,清朝开通大境门(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以后,这里逐渐由军转商,有外国商人开办的商行44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42家,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被誉为“旱码头”。经过500余年的历史沧桑变迁,这座武文化与商文化并存,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洋文化交融的古老城池,重现了往日的生机。

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朝隆庆五年起,张家口长城外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清代开通大境门后,从张家口通往蒙古、直至俄罗斯的被称为张库大道的国际商道开始形成并兴盛数百年,与大境门相距仅6里多地的张家口堡由“武城”逐渐演变成重要商业城镇。

(图:张家口堡子里)Fort-Zhangjiakou-China

兵家重地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在对也先的战役中,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明朝由此从兴盛走向衰败。土木堡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东南,隶属宣府镇,而宣府镇是明代长城九镇中的重镇。

张家口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的阴山余脉大马群山插入腰间,东连燕山山脉,南接太行山脉北端,从而构成了坝上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中部有桑干河、洋河水系形成的盆地,适合大部队驻扎和运动。从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的间山地带最短的隘口,就是张家口的坝头地带,下坝直接进入盆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长城沿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因而,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开始,直到明朝末年近2000年时间,当朝统治者一直没有停止在张家口修筑长城。特别是明朝,和蒙古残元势力的多数战争发生在张家口长城以北地区。明永乐皇帝五次亲征,都是从张家口的野狐岭、独石口等长城关口出击,死后也是从赤城县回京。明朝的几次京城危机,都是因这一带的某个关口失守,导致蒙古大军直逼京城。“土木堡之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图:张家口堡子里)

所谓张家口堡,人们多会猜测这里最初可能是在张姓家族统治下的军事要塞。这种猜测不无根据。作为张家口的发源地,张家口堡子里正是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使张文主持建立的军堡。这里修建的时候只有东门永镇门和南门承恩门。现在进出堡子里共有四个通道,西边的出口是后人在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口,所以得名西豁子;北门是张家口堡子里建成100年后由万全指挥使张珍开筑的,因为明中后期茶马互市的开通使中国北方出现了安定的社会局面,民族间交流日益扩大,张家口堡子里与长城一线的来往增多,政府决定开筑北门,嘉靖八年(1529年),指挥张珍改筑城堡,在北城开一小门。同时从军事防御的角度考虑还是把门开得很小。

既然是屯兵重地,张家口堡子里的构造十分坚固,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楼,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有瞭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堡内有协镖署、中营署、守备署,常年驻扎着为数不少的军队,因此有“武城”之称。建堡之初,堡内的大多建筑为官衙、官邸、豪商私宅、宗教场所,民居、街市在明朝后期才陆续建成。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茶马互市”。1571年,六个马市被中国朝廷正式确认为合法边界贸易口岸。在这些口岸,游牧部落可以用他们的马匹来换取中原的银两以及其他货物。其中,张家口凭借地理优势,最终成为现代中国和蒙古之间最重要的关口,也是最主要的马市。自此,张家口堡子里开始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从而进入了一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茶马互市

1571年之后的每年春天和秋天,张家口以及其他地方的市场都会开放一个月进行贸易活动。到1578年的时候,这里成为最主要的马市。16世纪的记载表明,在大同和山西的市场都只有一个蒙古部落参加,而张家口市场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蒙古部落以及两个较小的蒙古部落参加。1578年的时候,大约有4万匹马穿过张家口关口进入中原,同时大量的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质容器以相反方向流入大草原。40年之后,张家口堡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贸易中心。

城之变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改变。明末清初,大批豪商巨贾倾巨资在张家口堡内进行旧城改造,精美的豪宅相继出现。几乎是同时,“武城”东边的武城街街市也已基本形成。至此,堡子里完成了武城向商业城镇的过渡。

清朝中后期,以票号为代表的金融业大力发展,张家口堡又成为票号、钱庄的集市。有史可查的金融机构旧址有十五六处,甚至还留下了锦泉兴巷这条票号街。随后,张家口堡因其安定雅静的环境,又成为洋行在张家口设置办公机构的首选之地,大批洋人陆续进入张家口。现在张家口堡古堡还有七八处欧式、东洋式建筑遗存。

清末民初,张家口成为京都、天津口岸、华北经济区与西北地区沟通的枢纽,成为北方对欧洲贸易的内陆口岸,其经济贸易活动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张家口堡因商事而发达兴盛。据《张库通商》记载,此时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这里商号、票号、钱庄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多是晋商。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

特殊的地理位置、繁荣的文化、经济交流造就了张家口堡的许多传说,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诸如东门大街32号在康熙年间曾是裁缝铺,相传康熙皇帝曾在此处补过裤子;毗邻的36号院曾是山西商人范永科的大玉川茶社。据说康熙皇帝曾在这座茶楼喝过茶。还有玉皇阁二号院,本是一处山西富商为其儿子结婚盖的宅院,当时张家口堡地价极高,地皮难寻,院子很小。影壁做在了侧墙上,山西人的院子全是单出水,一为防盗,二为增加私密性,还有心理上的希冀,叫做肥水不入外人田。雨水进院还要排出去,排水口安了一个铜钱造型,叫做污水排出去,金钱留下来。这类故事在张家口堡不胜枚举。

然而,历史上一度辉煌的张家口,到了近现代却发展缓慢。有市民号称:“十年之前,来个外国人,我们都得赶紧向公安局汇报。”这种缓慢发展和相对闭塞,同样也是因为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军事重地,有当地史学家如是说:“甚至上个世纪70年代时,柏油路都不能修。为什么?怕给‘敌人’的坦克提供方便。”

作为张家口老城区的张家堡也逐渐变得冷清。老人们逐渐离去,现在堡子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过去张家口有句老话“城里有城里的生活,堡里有堡里的生活”,而现在,这儿和外面已经没什么两样。

随着景点的修复和旅游的兴起,相信古堡将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此感受她特有的魅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