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的近代化农场是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
天津地区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改良,可以上溯到明代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他用淡水洗碱的办法,开垦出著名的稻田“十字围”;这种办法,非常适合天津的土壤特点,至今为海河两岸的稻作生产所应用。
到了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来到天津买田垦荒,大规模试种水旱作物稻、麦、薯、豆等等,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特别是甘薯的引进,为解决北方荒年的粮储问题做出了贡献。徐光启在天津的农垦实验过程,曾记载于他写的《北耕录》一书中,可惜的是,这部书现已失传。但徐光启在天津的农垦试验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我国农业史中的光辉著作《农政全书》的纲目。此外,“海河”一名的最早记载,就见于徐光启所写的《粪壅规则》一文中,这也可以说是徐光启对天津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到了清代,天津近郊垦荒面积急剧扩大,同时出现了利用风车提水灌溉的技术,但是这一技术没有能够传承下来。自觉运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发展本地区的近代化农业,则是开埠以后的事情。
应当说,天津的农业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1881年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联络了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郑观应、徐润等人和开平矿务局,用股份制的方法集资13万两白银(其中唐廷枢、徐润认股65,000两,开平矿务局认股62,000两,郑观应认股3000两),在当时属于宁河县的新河一带(在今塘沽火车站一带),以“普惠堂”的名义购买荒地4000顷,建立了“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用西法进行种植和畜牧业的开发。由于这里地近海河,便于开沟作渠,使大量盐碱地变成可耕地;与此同时,该公司进口了西洋农业机器进行耕作,“以机器从事,行见翻犁锄禾,事半功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场,以至被国外舆论视为“模范农场”。“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比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通海垦牧公司”早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近代中国当属第一家。
其实,近代天津在发展农业上的先进地位并不止于此。
20世纪初,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大力推广实业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提倡农业改良。1906年命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周学熙在天津新车站(今天津北站)购地十余顷,开渠引入月牙河及金钟河水,同时开凿机器井,架设西式风车提水。设置苗圃,计划每年植树100万株,种植枣树改良碱地,种植棉花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种植竹、马莲、秋葵、粟菊为造纸原料,种植牡丹、芍药为药材原料,种植五谷、饲养牲畜以改良品种;同时在池沼内种植菱芡、芰莲,放养鱼苗,此外还广植各种果树,养殖蜂群。为提高农作物和禽、畜、鱼类品质,种植园中设有“研究会所”,每月召集“通晓工业及精于植物学者”开会两次,研究改进和改良办法。天津种植园又名农事试验场,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立的农业实验基地。
20世纪以后天津郊区和附近农村大白菜、韭菜、西红柿等新型菜蔬的广泛种植,都是农事试验场推广的成果,使后人受益匪浅。
作者:罗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