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河渠是河南林州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红旗渠”这一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作为水源,将漳河水引入林州。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干、支、斗三级渠道全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把“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并不断向国际友人推荐,由此而引发了参观红旗渠的热潮。
红旗渠建成以后倍受世人关注,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友人前来参观访问。
1991年,红旗渠游览区正式对外开放。游览区面积为20平方公里,包括红旗渠十大工程之中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和总干渠一分为三的分水岭,以及与红旗渠同源的漳河天桥断(络丝潭),是自然育景丽质与人工妆点胜迹两种造景因素的完美结合。
红旗渠现已开发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这是一处展示现代水利建筑并具有山岳型自然风景的人文风景旅游区,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境内,距安阳市90公里。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到安阳,转安林高速至林州,再转新河公路向北可达。
游览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游客在感悟红旗渠精神的同时也能一览太行山的北雄风光,每年到红旗渠参观学习的人数近百万人次。红旗渠向社会开放后,先后开发了游艇、步云桥、栈道、下山滑道等交通游览设施;为使游客更好地了解红旗渠,还在分水岭修建了红旗渠纪念馆,展示与红旗渠有关的图文、影音及实物。每逢黄金周,还有凌空除险等修渠场景表演。主要景观有青年洞、络丝潭、红旗渠纪念馆、一线天、虎口崖、神工铺、分水闸、双孔隧洞、浮雕、古天桥、小三峡等。
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一个咽喉工程,是艰苦创业的实景场所。青年洞总长616米,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络丝潭:这里有独特的峡谷风光,河水从峡谷断崖上飞泻成瀑,如白马玉龙,咆哮翻卷,坠入水深百米的络丝潭,有“小壶口”之称。
红旗渠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占地4000平方米,由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壮歌、今日红旗渠、亲切关怀和影视厅等展厅组成。
红旗渠每年都要吸引近百万自费参观者,其中包括许多外国游客,他们中甚至有人说:“不看红旗渠,等于没有到过中国。”为什么偏偏是一条水渠能代表中国?自新中国建立后,改天换地,移山填海,搞了多少大会战,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工程,为什么只有红旗渠被当做“除长城之外的第二个伟大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为奇妙的是,红旗渠明明还是一渠日夜流淌的活水,却已经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人工天河般的构筑,作为现代重要史迹,成了新中国建设史上和中国治水史上的经典。
当初决意要修建红旗渠,并不是当地官员急着要出“政绩”,也不是奉上级之命,非修此渠不可,相反还要承担违背中央指示的后果。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最困难的阶段,于1960年11月,中央发出通知,为了休养生息在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凡基本建设项目一律下马,上级还特别督促红旗渠工程也必须马上停工。当时红旗渠工程正是较劲的时候,气一泄就半途而废了!可中央的指示也不能不执行,于是林县县委做出决定:大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休整,留下300名青年开凿狼牙山隧洞——那是一座出壮士的雄峰,山势险峻,石质坚硬,而隧洞却要洞穿太行山腰。此洞后来被命名为“青年洞”,是现在到红旗渠的旅游者必看的景观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好官大多都关心治水。红旗渠工程是官为民求,官求和民求完全统一,其动力、意志和气势,就非同小可,足以排山倒海。他们求什么呢?死地求活,绝处求生。人无水,必死无疑,一个县的几十万生民严重缺水,就等于陷入绝境。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林县《县志》,记录了旱魔猖獗、十年九不收的惨状,上面写满“绝收”“禾枯”“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三个男人与一头狼争抢从石头缝里滴下的水珠,结果竟都被狼咬死。大年三十的晚上,桑耳庄桑林茂老汉的儿媳妇,因天黑路陡弄洒了老公公用一整天时间来去走了十四里山路才挑回的一担水,愧悔难当,当夜悬梁自尽……是1959年一场历史不遇的“卡脖子”大旱,逼得林县上上下下都不能不做个决断:与其继续苦撑苦熬下去,不如拼死一战,或许还能拼出一条生路。
于是,酝酿了许多年,也勘查、规划了许多年,翻山越岭将漳河水引过来的工程上马了。前后共有数十万民工上阵,他们推着小车,自带口粮、代食品、炊具、锹、镐、镢、铁锤、钢钎……浩浩荡荡地奔赴太行山。这是一项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总干渠的七十多公里要全部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上开凿,农民们用长绳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施工,头上巨石嶙峋,身下万丈深涧。负责打眼放炮的人,一锤下去一个白点,常常打坏10根钢钎还凿不成一个炮眼。一旦炮响,乱石滚滚,血汗交迸,是人与大自然的肉搏,悲壮激烈,惊天地而泣鬼神。前五年,他们中就有189名民工牺牲,256名民工重伤致残。他们住山洞,睡石崖,每个人每天的口粮标准只有六两,几乎把山上所有能进口的东西全填进肚子里充饥,先后竟开凿了211个隧洞,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红旗渠人,真是拼了!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历史有时需要一个工程或一个事件,才能看出人的品质。红旗渠体现了林县人最优秀的精神品质,张扬了他们共同的理想。正是这统一的理想,让他们变得无比单纯而坚毅。鲁迅仿佛早就给林县人写好了评语:“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林县人耗时10年,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两个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在30万农民工的参与下,终于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在通水后的前20年里,粮食亩产就提高了五倍。它不仅仅是一渠水,还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蜜……是林县的大动脉,是百姓的生命线。
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经典就是这样诞生的。它不是虚夸的精神膨胀,是自然与人的命运的契合,让历史和群众真正从心里叹服,才会成为经典。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了面对红旗说些感谢的豪言壮语,而红旗渠,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辉煌,真正让人们体会到了,红旗以“渠”为荣,红旗应该感谢“渠”。正由于此,才有了一个叫“红旗渠”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