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家民营电影电视制作公司是蔡氏兄弟创建的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

新中国首家民营电影电视制作公司是由蔡氏兄弟在广东省珠海市创建的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故事片电影的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获奖影片就有《鸡毛信》。《鸡毛信》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一部儿童故事片,不少人对剧中的两个角色“海娃”和“狗娃”仍记忆犹新。他们俩的扮演者在现实生活中正好就是一对兄弟———蔡安安和蔡元元。他们也是新中国首家民营影视公司的创办人。

蔡安安生于1940年,电影人,戏剧家。曾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为澳门电影协会会长,澳门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长,蔡氏兄弟(澳门)影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和副院长。

1983年,他曾给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公开信建议试办民营电影公司,公司成立发展举步维艰,一度转战澳门另辟战场。以下一些内容来自于2008年对蔡安安先生的采访。

长相斯文“海娃”变成“狗娃”

“原先‘海娃’的角色是由我来演的,但是,拍了五六十个镜头后,导演石挥发现我书生气太重、太斯文,不符合农村孩子虎头虎脑的特点,就让弟弟蔡元元替换了我的角色,我也只能从小主角‘海娃’变成了只有几个镜头的‘狗娃’。”蔡安安教授向记者披露道。

“开拍前,我们所有的人都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我记得当时有车来接我到农村去学放羊。”蔡介绍道,当时不管有戏没戏,演员都要去跟农民同吃同住,跟大家打成一片。其实,在《鸡毛信》之前的两三年,蔡安安就曾参演过电影。电影名称叫《表》,参演的还有蔡的父亲和弟弟蔡元元。“这就是一个趣闻,我们父子三人都是第一次登上银幕,从此和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表》、《鸡毛信》之后,蔡安安先后参演或主演过《祝福》、《烈火中永生》、《李四光》等在那个时代非常有名的电影,自己也成为响当当的电影人。

“文革”结束,1979年至1980年,农业、工业相继开始改革,此时,上海文汇报发出询问,“文艺界如何改革?”并邀请当时国内一些年轻的导演撰写评论,发动对文艺界改革的大讨论。

参加改革 写公开信胡耀邦批“很好”

转眼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文革”期间被打倒的蔡安安也随即被“平反”。恢复自由后,正处旺年的蔡安安,内心的电影梦愈加强烈。“名字中多了一个‘安’,心里就不安分了。”蔡笑道,于是提笔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了一封公开信,建议试办民营电影公司。“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开始实践。”蔡安安说,随即他提笔向党中央写信建议试办民营电影公司,提出“影视产业”的概念。公开信是1980年10月20日发出的,令蔡安安没想到的是,10月22日胡耀邦就给中宣部、中宣部文艺科、国家电影局三级部门作出批复,认为蔡的建议很好,要求给予回应。当年11月,国家电影局将蔡安安找来,传达总书记的批复,“当时参加传达会的有一二十人,大家都非常支持这一建议(试办民营电影公司)。”

创业 难就难在报批无门

蔡安安的建议得到当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后,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进而引起一股“反对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的思潮。这样一来,本来电影制片厂只能由国家创办的体制规定,私人办电影就更没人敢批了。“当时电影制片厂清一色国营,国家兼办电影和管电影于一身,私人办电影公司连文化部都没权批。”蔡安安说,当时他连去哪注册办公室都不知道。

1982年,时任深圳的一名宣传部长到北京开会,辗转联系到蔡安安,邀请他到深圳办电影厂。蔡考虑到深圳当时已经是经济特区,允许办三资企业,于是南下实践自己的理念。一年后,当蔡来到深圳后,发觉特区报批民营电影公司一样艰难。“后来虽然筹建了一家电影公司,最后还是成为国营的了。”蔡老师介绍说,这家公司就是现在的深圳影业公司,也是全国最后一家国营电影公司

在珠海设下中国民营电影公司的起点 珠海邀他来办企业

在深圳也遭遇挫折后,蔡安安与弟弟蔡元元想到了珠海。1983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兄弟俩利用周末的时间,从广州过了四次摆渡后,徒步8小时来到珠海。“找到当时的市委书记吴健明先生,书记非常高兴,答应将我们兄弟调来珠海办电影公司。”

几经协商,1984年,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的一家电影公司合办了一家合资电影公司“时代艺术中心”。“按照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意思,是要借助这家公司打造珠海的电影城和电影生产制作基地的。”但让蔡失望的是,虽然他分管业务,许多业务上的事情却都得经过三个投资方的批准才能办。

“我好比有三个婆婆啊,一有事情就要汇报三次,哪能办好事情。”仅一年多时间,时代艺术中心便由于经营不善办不下去了。随着蔡氏兄弟的辞职,中心也宣布停业。

辞职后,蔡氏兄弟自己创业。1985年2月5日,是一个让中国电影人深深记住的日子,这天,由蔡安安兄弟俩创办的中国首个民营电影公司———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电影获了奖却欠了债

蔡氏兄弟的电影公司成立后,蔡安安仍高兴不起来。“我们只能拍摄一些电视专题片,而拍摄电影、电视剧的申请始终得不到批准。”蔡说,正因为这样,他的电影公司曾先后三次面临吊销执照的窘境。当时有人对他说,“你的电影公司连一部电影都不能生产制作,还叫什么电影公司啊。”

蔡氏兄弟1989年移居澳门,成立蔡氏兄弟(澳门)影业有限公司,6年后,蔡安安兄弟筹资1000万元拍摄了《大辫子的诱惑》,由宁静主演。遗憾的是,该片出彩,却没能为蔡氏兄弟带来经济上的收获,因为筹资而被抵押的蔡氏兄弟影视(珠海)有限公司物业现在仍被银行掌控。

“对珠海有爱也有痛”

针对珠海提出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蔡安安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突破口在影视业,而影视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在影视剧本的创作;第二,要拿出具体的项目来吸引制片人。“财为水,哪里有渠道,它就往哪里流。”第三,要真正善待人才。

虽然移居澳门,但蔡安安称他对珠海文化事业尤其是影视文化的发展从未间断过。“对珠海我是有爱也有痛啊。爱就不用说了,20多年我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许多的汗水,收获了很多;但同时也面临过一些艰难痛苦的东西。”现在蔡安安身兼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教授。经常往返珠澳两地。“我跟珠海有这么一份情,这是我不愿意离开这里的原因。”

大事记

1963年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后来在“文革”中受到迫害,1979年平反。

1980年与其弟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进行文艺体制改革、创办民办电影公司的建议。

1983年初受深圳市委之邀,参加筹建深圳电影公司和深圳电视台。并拍摄深圳有史以来第一部电视片《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

1984年初蔡氏兄弟与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厂及香港中业公司合作在珠成立首家中外合资的文化企业“时代艺术公司”。

1985年2月蔡氏兄弟创建我国首家民营的电影电视制作公司“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并拍摄了珠海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视片《南海明珠》。

1989年和兄弟蔡元元移居澳门,成立蔡氏兄弟(澳门)影业有限公司。当年即出品摄制了澳门有史以来第一部华人生产的故事影片《夜盗珍妃墓》

1995年拍摄了首部反映澳门本土文化的故事影片《大辫子的诱惑》,该片获第十九届百花电影节最佳合拍故事片奖、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葡萄牙第二十五届费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特别大奖,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并被上海影评人评为“九五十佳”影片。

2004年为纪念澳门回归5周年,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片《感受澳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