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开拓克隆技术的“克隆之父”是童第周

二、执教山大

1931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国内时局动荡。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受到政治风潮的影响,学校政治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人事关系复杂,教学科研陷入停顿和混乱。原本回国想到中大任教的童第周在蔡堡先生的极力推荐下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时改称“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由蔡元培推荐,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任后效法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开放式办学方针,广聘大家来校任教。闻一多、梁实秋、汤腾汉、沈从文等等名师云集,国立青岛大学盛极一时。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复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接任校长,并延续了杨振声的办学方针,山大更加繁荣,形成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时期。

正是由于国立山东大学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学科基础,优越的地缘环境,再就是青岛地处海滨,有利于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吸引了童第周。在蔡堡先生的推荐下,1934年,童第周举家北上来到国立山东大学,任生物系教授。从此,童第周与山东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文昌鱼研究

1935年,童第周在青岛海滨意外发现了文昌鱼,成为继美籍教授赖特1923年在厦门发现文昌鱼之后第二个在中国沿海发现文昌鱼的学者。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童第周继续文昌鱼研究。文昌鱼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它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动物门类,生物学上定义为脊索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达尔文称为指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研究文昌鱼胚胎的发育过程,确定它在生物进化过程的位置和作用就成为生物学家的重要课题。再者,文昌鱼卵子透明,作为研究器官形成物质的实验材料十分适宜。由于文昌鱼卵子不易获得,而且存活时间短,这成为制约文昌鱼实验胚胎学研究的瓶颈。

童第周从解决文昌鱼卵子来源问题入手,通过改善文昌鱼的生活环境条件,成功实现了文昌鱼的饲养和孵化,1952年,又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文昌鱼的卵子,推翻了国际上康克林等学者认为文昌鱼不能人工授精的结论,童第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决文昌鱼人工饲养和人工授精的人

童第周研究发现文昌鱼卵子在发育过程中的调节能力比海蛸卵子要大等因素,改正了以往学者认为的卵子发育嵌合类型。他制出了8细胞和32细胞时期器官预定形成的分布图谱,还对文昌鱼鱼卵的动物性半球决定个体的极性和器官形成这一理论,作出了实验性的结论,使中国的文昌鱼研究独树一帜,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大学校长

1946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管会接管国立山东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代行校长职务。1950年4月23日,党的高级干部华岗当选为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3月,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华岗被任命为校长兼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任副校长。

对于副校长这一职务,童第周起初是坚持不受的。但是华岗坚持邀请童第周辞去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而且“一定要他回去”,童第周却无心从政,坚决推辞。华岗甚至发了脾气:“你不干,我也不干,请高教部令派人吧!”最后还是高教部张宗麟出面以带有政治性质的组织任命说服了童第周。其实华岗力邀童第周事出有因:一是二人虽没有私交,但人品、性格有相同之处,都不是为一己之利而谋仕途,完全本着为国家、为事业的责任心而共事;再就是华岗在办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理搭配,因为他自己是搞社会科学的,所以要选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副校长与他搭档,这样才对山东大学的管理和学科发展有利。童第周的学术地位和在师生中的威望,使他成了华岗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

华岗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哲学理论水平深深影响了童第周。华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科学研究应服务于社会。这种办学思想唤起了童第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逐渐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强调学术地位而与社会工农业生产脱节的观念。1951年,童第周在《新山大》发表了《适应国家需要,开展学术研究》一文,提出“学校的研究工作应尽量与生产部门联系,替他们解决各种具体问题”;1952年在《经过三反运动队的教育,检讨我的思想与工作》一文中,童第周又发自内心地批评了自己学术至上的思想;在《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迎接1953年》一文中,童第周真诚地写道:“在苏联研究科学的方向是为人民谋福利,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增加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动……因此科学的利用与发展都达到了惊人的成绩。”童第周以身作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当时的社会和生产服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的许多课题,如对虾、海带、紫菜、贻贝、扇贝的人工养殖,船蛆、藤壶等船舶害虫的防治等,都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并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童第周的胚胎学研究国内领先,而且较早创建了海洋研究所,全国院系调整,又合并入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科,组建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洋学系,使山东大学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思路。

分管科研工作的童第周副校长,在华岗创办《文史哲》之时,提出创办覆盖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的学报的建议,并由其主持创办了《山东大学学报》。在童第周等地努力下,《山东大学学报》成为受到毛泽东主席关注的全国性综合刊物。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函告山东大学:“你校出版的《山东大学学报》,我们准备给毛主席订阅两份。但是其中的一至三期北京的书店没有发行;这三期如果你校出版,还有存余,可否售给我们两份。盼复。”学校接到此函后,迅即寄去学报1~4期合订本2册及第5期2册。在童第周的领导下,自1952年起学校建立了每年校庆要举行学术报告会的制度,全校掀起了科学研究的高潮。

在教书育人方面,童第周特别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他的学生王祖农(后任山东大学生物系主任)回忆说:“有一年的春天,我采集了一些交配的蟾蜍,放在实验室里用玻璃缸分别盛着,昼夜观察其产卵受精的情况,将产山的卵送给童老师做实验,我自己也在童老师的指导下,做半个背唇的诱导第二胚胎的工作。这些都是童老师亲自教给我的,以后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那是老师辛勤教育的结果。”童第周经常教育学生做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他曾告诫自己的学生张天荫:今后一定要注意,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工作—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有些要多次重复,科学的结论就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研究的质量才能逐步提高,千万不能弄虚作假。童第周教授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为山东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学者专家。

三、克隆之父

童第周在研究文昌鱼的同时,一直在从事金鱼鱼卵的研究,试图证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及其在生物性状遗传上的关系。他认为细胞质在遗传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困扰童第周多年的问题。由于当时国际上权威学派摩尔根学派和李森学派普遍认为细胞分化,个体发育,形状的传递,都是细胞核即基因的作用,它控制着细胞质。以童第周的个性,他对任何权威从不轻信、盲从,有疑问就要彻底专研清楚,一切结论都要靠实验来证明。

山东大学不仅为童第周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而且他在与华岗校长合作的几年中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除系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外,最终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信仰者。他用辩证的观点重新思考各个学派的理论,认为只强调细胞核作为内因在生物遗传方面的作用,忽视细胞质这个外因的作用,其结论不科学的。他断定细胞核、细胞质在细胞内虽各有各的功能,但它们彼此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联系、制约关系一定会在细胞分化、生物性状等遗传学方面表现出来。有了理论的工具,童第周重新着手细胞质与细胞核关系的研究,并且把通过细胞核移植来确定彼此的遗传作用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巧合的是,当时国际上兴起的克隆技术也是把细胞移植作为研究手段。童第周的细胞移植实验本是要证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特别是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无意间使他成了中国的克隆之父,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克隆研究的人

这次试验童第周使用的材料是金鱼和鳑鮍鱼,通过把它们的细胞核进行同体移植和异体杂交移植,结果很快就长出了小鱼,这些小鱼同时具有金鱼和鳑鮍鱼的特性。童第周用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细胞质在遗传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异种细胞核移植的先河,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克隆之父,而且其成果在当时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此后,童第周又和著名华裔美籍科学家牛满江合作作了进一步研究,来证明细胞质中的信使核糖核酸是不是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他们通过把鲫鱼细胞与金鱼细胞结合移植,培育出了双尾金鱼,从而证明了细胞质中信使核糖核酸同样具有遗传功能。这种鱼后来被命名为“童鱼”。

“童鱼”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可以培育出各种体现父母优点的鸡鸭牛羊,并可以控制自身生理衰老的过程,将来甚至掀起一场整个世界的绿色革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