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开创“黄山派”摄影的著名摄影家是卢施福

卢施福(1898—1983),又名卢克希(DR. K.CLU SIEV G),广东香山(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金鼎上栅)人,中国早期摄影家。

早年在上海医学院学医,1928年起在上海开业行医至解放后。1930年后从事摄影创作。1931年在上海发起成立黑白影社,任主席。同年加入美国摄影学会。建国后,任《安徽画报》摄影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多次在国际摄影展览中获奖。作品有《顽皮的小孩》、《说话》、《吸烟》、《黄山影集》、《卢施福黄山摄影选》等等。

孤儿逆境求学 萌生摄影之梦
1898年,卢施福出生在香山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卢施福的母亲在卢施福出生时难产而死,父亲常年在外乡经营茶叶生意。因此,在卢施福的记忆中,没有父亲和母亲,只有祖父和祖父母。
三岁那年,年迈的祖父母想在有生之年拍张照片作留念,由于广东没有好的照相馆,于是就到香港请了一位摄影师……照片拍摄出来之后,看到照片中祖父母逼真的面孔,卢施福心里暗暗称奇:“短短几分钟竟然就可以把各人的面貌留存下来!”从那之后,拍照这件事便深深印刻在卢施福的脑海之中。
1912年,为了让卢施福有一个更好的出路,曾经到国外做工的祖父和同样眼界开明的祖母将卢施福寄居在上海做生意的六叔家里,就读于天津西窑洼小学。在此期间,卢施福一边帮助叔叔打理家务,一边自学英语。1914年,卢施福考入天津文商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
18岁时,卢施福开始实践自己的摄影理想,攒钱购买了一具明信片大小的折合镜箱,大约是一个F77的镜头,起初只是拍摄一些亲友们的人像,渐渐地开始拍摄一些风景。

加入黑白影社 名噪上海八年
大学毕业后,卢施福摄影及化学方面的学识更为丰富,再加上行医使得家里经济日渐丰盈,便添置了一些摄影用具,筹备了自己的暗房,开始自摄、自冲和自晒,进入了摄影的另一个阶段———高级发烧友。
1928年,卢施福邂逅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摄影家陈传霖。从那以后,卢施福每逢节假日都开车去接陈传霖,一同到郊外摄影旅行。那时候,陈传霖正和聂光地、林泽苍等组织黑白影社,便邀请卢施福加入其中,共同主持社务。回顾黑白影社的这段历史,在30年代的上海,其活动能持续八年之久,是与卢施福和陈传霖二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资料记载,卢施福正式加盟黑白影社是在1931年的8月,当时的黑白影社并没有社长、会长和主席之类的领导职务,只是由五个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卢施福一入社便身居要职,连任两届执委,兼管编辑、文书两个股。同年,卢施福加入美国摄影学会。

醉心风光摄影 自诩黄山知己
卢施福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活动六十多年,成就卓著,其早期作品取材广泛,涉及人物、花鸟、静物、剧照,自然风光,照片诚实、简洁,力求达到“非身历其境不能目其秋毫”的要求。调入《安徽画报》社之后,卢施福的作品基本以自然风光题材的摄影为主。
“素爱祖国名山,大江南北风尘仆仆,长城内外道路悠悠,无不跑其略,独爱黄山多云宏伟。我自1931年上黄山以来,因工作需要无数次上下黄山,虽遭三次遇险而尚健在,可谓黄山知己了!”卢施福是旅行摄影的身体力行者,曾先后到过泰山、华山、天目山、天台山、武夷山、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九华山、八达岭、山海关以及富春江、新安江、松花江、北戴河等地进行创作,但对于黄山却情有独钟。
卢施福从20世纪30年代起拍摄中国黄山,是中国第一个攀登黄山的著名摄影家,是中国近代摄影界“黄山派”摄影家代表。从1931年到1966年的三十多年间,曾数十次登黄山,仔细观察、发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主要作品有:《东海皓月》、《探云古松》、《百步云梯》、《梦笔生花》、《云深不知处》、《云绕天都峰》、《晨》、《宝剑锋》等,在安徽和北京等地影展中展出,并为全国各报刊杂志所选等。
“卢施福同志的镜头里,云、松、石精巧地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中有动、实中有虚、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解放后拍摄的黄山作品尤其动人。……真是气势磅礴、浑厚幽深、令人神往。”1964年,胡洁青在给他的一首赠诗中有“黄山奇绝处,世上无人知,欲识云中路,须随卢大师。峰看八面景,辛勤读画时”之句。准确的概括了这位国内外知名的“黄山派”摄影艺术家六十多年来的实践、创作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父亲一生经历了两次打击
受访人:卢天恭 (卢施福幼子)

兄弟姐妹都挨过父亲的打
“父亲是个思想非常开明的人,非常喜欢小孩,曾经带着6岁的我坐火车到上海周边地区拍照,回家的时候除了扛摄影器材,还要扛着已经熟睡的我,但是父亲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挨过我父亲的打,而且挨打了没有不哭的,因为很疼……打过之后,父亲会找块糖给我们吃或者帮我们洗把脸,安抚一下我们的情绪。在卢天恭眼里,父亲管教孩子的态度十分严厉,但在子女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思想十分开明,大哥卢天恩思想比较激进,年纪轻轻就参加了地下党,父亲没有反对。我10岁那年要去学跳舞,卢施福也没有半句异议。

司机趁战乱偷走了全部家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很快攻进上海,当枪炮声打到虹口之时,卢施福一家来不及收拾家当,便举家逃往英法租界避难。到达英法租界之后,卢施福嘱咐司机回家取贵重物品、收藏的字画和自己的摄影作品,然而司机开车离开后便一去不复返。“那时候突然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包括徐悲鸿赠送给我父亲的一些画作,连同其他字画一起遗失殆尽。”卢天恭说,这是他父亲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大哥“文革”受迫害抑郁而终
卢施福的第二次人生打击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那段动荡的岁月。长子吉林农业大学创办人卢天恩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年仅40多岁便抑郁而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刺痛让年过花甲的卢施福作出了一个决定。“我父亲让我帮忙,将家中的底片全部找出来,但凡是带人像的底片都丢到药水桶里销毁了。”卢天恭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销毁的照片中牵涉到很多文艺界人士,我父亲作这个决定的时候相当平静,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不过,当红卫兵冲到家中将满满一柜子的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协会的会刊和早期黑白影射的资料都拿去销毁时,卢天恭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彻骨的心痛。

秩事二则:

黄山遗嘱
1962年64岁高龄的卢施福独自登上白鹅岭进行摄影创作,从早上一直等到太阳西斜,他在返回途中怕有迷途的危险,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下“卢施福一九六二年在此失踪”的“遗嘱”。事后卢施福解释说,如果遇难了,可以据此知道他最后的下落。

一诺千金
卢施福寄居在上海六叔家中读书,念完中学之后,由于家庭负担太重,六叔打算让卢施福中断学业。卢施福很想继续读书,便鼓足勇气与六叔商量:“你如果能够供我读完大学,我毕业后将承担你们家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六叔闻言感动,答应了卢施福。卢施福大学毕业后,便开始兑现诺言,按月给六叔家寄钱,供六叔家的孩子读书。即便是调到安徽工作之后,卢施福每个月都会给叔叔家寄钱,并最终帮助六叔家里培养了三个孩子上大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