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由著名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主持创建

吴泽霖,中国当代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汉族。

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922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27年赴欧洲考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社会情况。1928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社会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
1935—1937年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海外文化事业部主任和教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泽霖随部分大夏大学师生内迁贵阳。
1941年2月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1945年兼任昆明译员训练班副主任,主持训练了约3000名大学生,担任美军来华抗日作战部队的译员。
1946年任清华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兼教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泽霖先后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调中南民族学院,任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中国民族学研究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会、北京市和武汉市社会学学会的顾问、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 吴泽霖和孙本文、吴景超、陈达、许仕廉等先后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社和中国社会学会,并组织出版定期刊物。

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积极倡导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

197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友好访问团,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吴泽霖致力于社会学、民族学和民族学博物馆事业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提高民族素质。后与潘光旦、陈鹤琴等学者呼吁“立即公开提倡节育”。他对种族的意义、产生、划分标准和分类提出了独到见解,并批驳了种族天生不平等的观点。他撰写的《社会约制》是中国最早专论社会控制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他强调社会控制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使全社会发挥这种控制的作用,才能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他还明确区分了社会控制的工具与方法。

美国著名学者克鲁伯曾将人类学者形容为“一个有博物馆的社会学科学家”。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早期历史中,这些林林总总的标本室、陈列室或是博物馆,正如李亦园所言,他们的存在已不只是客观地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更是主观上表达出人类学家对文化现象的基本看法及其研究旨趣。而吴泽霖先生就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和最有权威的“民博”专家。他为我国民族学博物馆的创建和民族博物馆学的创立,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泽霖很早就留意于民族文物的收集整理。1931年,吴泽霖在大夏大学设立社会学教研室,专事收集如图腾模型和原始民族用具等实际材料及调查图表。1937年参加国民政府行政院主办的京滇公路展览期间,他一路(同时在皖赣湘黔滇川等省)收集各种民族文物,并拍摄风光习俗照片百余幅,回沪之后,举办公开展览。

抗战期间,大夏大学西迁到贵阳。吴泽霖开始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民族学博物馆学。早在贵州、云南做民族调查之时,他和社会研究部的同事们就大量地收集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物和资料。他们成立的“苗夷文物陈列室”共征集苗族文物二千余件,在贵阳举办了三次民族文物展,社会反响良好。

1941年吴泽霖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也在调查中留意征集民族文物,并在清华大学驻昆明办事处公开展览。以后,这批文物被带到清华大学,存放于清华大学人类学系文物陈列室。抗战胜利后,吴泽霖还说服清华大学校长,以重金收购了从台湾运回的高山族文物。在清华大学,他建立了“民族文物室”,抢救和珍藏了一批珍贵的高山族文物。解放后,这些文物移交给中央民族学院扩建的民族文物室。

新中国成立初期,吴泽霖的指导和并积极参与了在北京等地举办了一些民族文物展览,向各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1949年11月初,由吴泽霖主持,清华大学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举办了台湾、西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他还在马学良、李有义、庄学本等人的协助下,将在贵州参加中央访问团期间搜集的文物与在北京各单位的一些文物汇集起来,在北京故宫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周总理、朱总司令观看了展览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之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建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处,他又被委任为主任。1959年,吴老参加建国十周年民族工作展览,为民族文化宫的筹建奠定了基础。此后,吴老一直兼任北京民族文化宫和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组顾问。

吴泽霖为我国民族学博物馆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53年,吴泽霖教授到西南民族学院主持民族文博工作,他亲自指导,征集了上万件民族文物,创建了西南民族学院文物馆。1982年到中南民族学院后,吴泽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该馆至今已成为国内一所特点鲜明、学科性强、陈列科学、内容丰富生动的知名博物馆,受到参观过的所有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吴泽霖是我国民族博物学的理论先驱。他所撰写的《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物馆》等文是我国民族博物学的权威性的著作,详尽地阐述了少数民族文物、博物馆的含义、功能、分类及他们彼此之间的隶属关系,并引证了欧美等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演变和现状,绘出了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博物馆事业的蓝图,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如今,民族博物馆事业在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又有新的长足的发展。

1997年,我国与挪威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今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建立了第一家民族生态博物馆。此后,各民族地区地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至今方兴未艾。费孝通高度评价了吴泽霖对民族博物馆的贡献,认为“吴泽霖先生一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专业是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事业。”“少数民族的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他到哪儿,民博事业也就到哪儿。”

教学机构、科研机构和专业刊物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吴泽霖先生一直十分注重学术机构的建设与学术刊物的创办。早在大夏大学任教期间,他就在大夏大学创办了社会学教研窒,还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组织——东南社会学社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组织——中国社会学会,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东南社会学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刊物——《中国社会学会报》

大夏大学内迁贵阳后,在吴泽霖的主持下,大夏大学于1938年建立社会经济调查室,一年后改名为社会研究部。他们编辑《社会旬刊》40期,《社会研究》55期,并出版《民族学论文集》第一辑和《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两书,既开拓了民族研究领域,又培养了民族学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现代种族》、《社会约制》、《世界人口问题》(与叶绍纯合编)、《贵州苗夷社会调查》 (与陈国均合编)、《贵州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贵州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等,并有译作多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