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从地下出土的史书是《竹书纪年》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掘位于汲郡(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境内的战国魏襄王墓,发现了大批竹简,史称“汲冢书”。《竹书纪年》是“汲冢书”中发现的价值最大的一种史料,与西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夹壁墙中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孝经》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竹书纪年》是我国地下出土的第一部史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及后来的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未经秦火涂炭的编年通史。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记载了从夏初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共一千余年的历史,可与《战国策》、《尚书》、《春秋》等中国上古史书齐名。由于《竹书纪年》是古代史官第一手的记录,未经后世史家的加工,所以堪称先秦时代的“国家档案”,其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出土《竹书纪年》的魏襄王冢(汲冢遗址),位于今新乡下辖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村南200米处,据地方志记载,此地自东至西原来共有7个大冢,均为战国时期魏国贵族墓葬。西晋太康二年(281),汲县(今卫辉市西南)的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盗掘当地古墓,在古墓里发现了大量写有奇怪文字的竹简。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战国时期一尺长度为23厘米,该竹简按今天尺度约50多厘米),以墨书写(或作“漆书”),每简四十字。盗墓者并不知道竹简的价值,点燃竹简照取宝物,毁掉不少珍贵史料,尽管如此,仍留下许多,只是已经凌乱不堪,官府收集时已“多烂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后来残余竹简由汲县运到京都洛阳,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重新编排次第,改用当时的通行文字抄写成定本,并撰著提要,晋武帝死后到晋惠帝时,秘书丞卫宏继续从事此项考证工作,卫宏死后,佐著作郎束皙接任整理并作了详细考证。
通过整理,这些竹简共整理各种文献17种计75篇,有经史类的《周易》、《竹书纪年》,还有辞典类的《事名》、画赞属的《图诗》、神话小说《穆天子传》等等,其中以《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最有价值。
当人们看到《论语》就想到了孔子;提及《史记》便想到司马迁;阅读《资治通鉴》便知司马光;《竹书纪年》虽然作者不详,但在中国文人的眼里,尤其是在中国史学家的心目中,它是研究中国先秦史的一部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