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确切历史纪年从“共和元年”开始
周灭殷后,分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新乡市属古鄘国、卫国故地。
鄘国国都位于新乡市卫辉,故称鄘城。
卫国位于新乡市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和”二字源于辉县市(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共城。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在《史记》中被释为周公、召公两人共同执政。其实,“共和”是人名,他是卫国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因为当时贵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居伯位,所以也称他共伯和。郭沫若在研究“共和”时提到,共和是共伯名和;这由古本《竹书纪年》、《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表示得很明白,但被《史记》误认为周、召二公共和而治。
共伯和是卫国的国君卫僖侯的长子。相传西周周厉王十分暴虐,国人忍无可忍,发生了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就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伯和代理周天子执政14年,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国力日盛,民室日富,到了公元前828年,共伯和便扶太子(周宣王)继承王位,至此,共和终止。
共城是当时共伯和居住的城址,在今新乡市辉县(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的地方,当地人称为“‘城’上”。
共城坐落在太行山支脉九山的南麓,东沿东石河,西临百泉河(即卫河),南望平原牧野,像条体魄巨大的卧龙,断断续续,伏卧在太行山的怀抱里。
共城城墙据实测,西墙长1300米,北墙长1200米,南墙长1200米,东墙沿东石河南行长1300米,城围长5000米,共城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共城城墙,全部分层夯筑,有圆夯,椭圆夯,平夯。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发现夯土大都是圆夯窝。
共城北半部城墙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头上,稳如盘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断面很厚,这可能是为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发时的冲击。
共城东南面那段城墙保存得比较完整。
共城遗址的城墙上,主要是红粘土、黑土、黄土、白土,还有三花土。
现在的共城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