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近代专业化造船厂是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是清代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左宗棠一手规划和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座建造轮船的专业工厂

左宗棠早年尝留心海国故事,多所涉猎。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即在给挚友贺熙龄的信中提出,造炮船、火船为抵抗侵略之一策。1850年初,左宗棠在湘江舟中巧遇林则徐,两人一见如故,论及天下大事,林则徐叹之为“绝世之奇才”。他们都认为设厂造轮船为中国自强之一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的加深,左宗棠决心要把建造轮船之事付之实施,1862年,他曾致函总理衙门,提出“将来经费有出,当图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1866年2月左宗棠回福州任闽浙总督,同年6月25日,他向清廷奏请建立福建船政,并迅速得到慈禧太后的批准。

是年8月,左宗棠请法国人日意格抵达福州,同赴罗星塔,择定在马尾三岐山下开设船局,同时商定办厂的详细合同。合同5年为期,请法国洋员帮助建厂,并教会厂内中国各类技术人员,使之基本掌握设计、建造轮船的技术,然后辞退一切洋员,由中国人自己来管理船厂,建造轮船。根据左宗棠的要求,日意格前往上海,请法国领事白来尼签字担保签订办厂合同。1866年12月正式成立稻建船政,设厂造船,任命曰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

马尾三岐山位于闽江之畔,面临大江,群峰西拱,土实水清,为天然良港,厂址就设在泊岸处。船政于1866年冬动工兴建。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竭力推荐在籍丁忧的沈葆桢为船政大臣。1867年初,沈葆桢得到清政府命令,先行接办船政,主持筹建工作。1868年夏,工厂基本建成投产。当时船政计有衙、廨、厂、场、洋房共80余所,占地600亩(约39,4万平方米),是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以造船为主的专业工厂占地面积几乎比江南制造局大了一倍。与西方船厂一样,设备齐全,其规模超过日本于1865年创办的横滨铁厂及横须贺铁厂。船政建造的第一艘木壳兵商两用轮船,是一艘螺旋桨船“万年青” 号,1868年10月下水,9日试航。该船长76米,宽9米,排水量1370吨,主机购自英国,航速10节。

船政的建设资金由左宗棠奏准由闽海关四成洋税拨出40万两白银充用。其常年造船经费则由六成洋税中月拨5万两白银充用,每年计白银60万两。
船政与日意格签订的5年合同到1874年期满,大多数洋员回国,在此期间,船政共建造了15艘舰船,经过5 年的造船实践,中国工匠和技术人员均掌握了造船技术,然皆仿西人成式。1875年,船政开始自造舰船,沈葆桢提出应造铁胁船(即铁骨木壳船),于该年12月兴建铁胁厂,1876年7月完工。船政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于 1877年下水。船政就此进入了建造铁胁船的时期,在造船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

为了进一步提高船政的造船技术水平,船政通过精选,于1877年开始连续派出四批学生赴英、法留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使船政又进入建造巡海快船(快碰船)的新阶段。留学生中“精通制法”的魏瀚、陈兆翱等成为船政造船人员的中坚力量,并于1883年10月11日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该船采用康邦卧机,功率1788千瓦,航速10节,全船置炮10门,每门炮均可旋转轰击,船头水线之下设碰船铜刀,用以冲击敌舰。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以船政所造舰船为主体的福建水师损失惨重。马江海战结束后不久才上任的船政大臣裴荫森,针对我方无铁甲船的弱点,接受已故船政大臣沈葆桢早在10年前就提出的“有铁甲而兵轮乃得用其长,无铁甲而兵轮终恐失所恃”,必须购、造铁甲舰的主张,决定自造铁甲舰。并对船政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之具备了建造钢船的能力。

中国第一艘穹甲快船“广已”号

中国第一艘钢甲舰于1889年5月15日完工,取名 “龙威”。该船长62.5米,宽12.6米,型深6.8米,吃水4.2 米,排水量2100吨,为钢甲、钢壳,首次采用铆接工艺,主机采用1788千瓦大功率省煤康邦卧机,航速14节。该舰为双重钢底,间距670毫米。船身前部甲厚125毫米,后部甲厚150毫米。机舱、锅炉房、弹药舱外的防护装甲,宽 1.53米,厚200毫米;舱面甲厚50毫米,炮台甲厚145毫米。有前后旋转炮台,分设260毫米前主炮和120毫米后主炮1门,可三面施放。另有120毫米副炮2门,连珠炮4门,首尾还装有鱼雷发射管各2具,利于攻击。

船上还装有探照灯工具,用以远照敌舰,以防受暗击。全船造价52.4万两白银,为中国当时自制最优良的兵轮。其“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均超过中国以往建造的所有兵轮。该船建成后,“外国师匠入厂游观,莫不诧为奇能,动色相告”。1890年,“龙威”号以其优良的性能、较强的装备得以编入北洋海军,改名“平远” 号,成为北洋海军“八大远”中唯一的一艘国产巡洋舰。

1888年,船政开始为广东水师建造穹甲快船。所谓“穹甲者,内用铁胁,外加穹甲一层,以保护轮机、锅炉、弹药等舱,以便冲击敌船”。1890年11月30 曰,中国第一艘钢甲、钢壳穹甲快船“广乙”号建成。采用铆接结构,此后,中国轮船建造大都采用钢壳铆接工艺技术,代替了以往一直使用的铁钉连接后还需捻缝的铁胁木壳船的旧式建造工艺。“平远”号和“广乙” 号集中反映了19世纪80—90年代中国造船的技术水平。

鉴于原先只能修造2000吨以下船只的船政原铁船槽已不敷使用,必须兴建石底船坞。于是裴荫森又奏请在红山山麓“另造砌石大坞”,以备修理南北洋铁甲船之用。 1887年11月,选址在马尾青洲罗星塔的石坞开工,1898 年完工,命名为“青洲石坞”。该坞长128米,宽 33.5米,深9.3米,前卧马江,坞口潮平时达10米。裴荫森在船政任职6年,为发展中国近代造船事业,事必躬亲,勤于职守,多所建树。在历任船政大臣中除沈葆桢外,他建树最多。他是继沈葆桢之后,由左宗棠举荐的第二位极为理想的船政接班人,可见左宗棠的知人善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