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人工运河有两条,建于公元前613—前578年
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叙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绩之后,便写了中国运河历史的第一页,赫然列在第一名的是楚国相孙叔敖开凿的“鸿沟”,并把楚国沟通长江、汉水及长江、淮河间的运河列为中国最早的两条运河,即所谓“自是之后(指夏、商、周三代之后)”,楚国“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
楚国是春秋时期开凿运河最早的诸侯国,自然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613年,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孙叔敖为楚国令尹(相),为了晋、楚争霸战争,为了北上会盟、 “问鼎中原”,先后开凿了两条运河,其中一条“通渠汉水、云梦之野”,叫“荆汉运河”,又叫“子胥渎”。这两个名字虽然指的是同一条运河,可是,这两个名字之间却存在着一场战争!先是楚国令尹孙叔敖在沮水和扬水之间开一段运河,把二者连起来,因沮水通长江,扬水通汉水,因此,只要用人工运河把沮水与扬水连通,也就是把长江、淮河连起来了。这条运河就叫“荆汉运河”。
这里的“荆”字指长江的一段——荆江,楚都郢(读音“赢”,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在荆汉运河附近。后来,楚昭王(公元前515—前489年)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即由汉水入扬水。他利用了楚国开的运河攻打了楚国,在利用的同时,为战争的需要,又疏浚了这一运河,因而又称做“子胥渎”。
但是,“荆汉运河”经孙叔敖开凿,又经伍子胥疏浚之后,它的存在和作用,却不仅仅局限于楚国相叔敖和吴国相子胥二人所代表的两个国家的军事目的,而是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荆江与汉水之间无水路联系的状况,大大地方便了长江、汉水之间的交通。
孙叔敖开凿的另一条运河叫“巢肥运河”,又称 “施肥运河”,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称之为“鸿沟”。孙叔敖开凿这条运河是为了使长江与淮河联系起来,把同源而不同流的两段肥水加以沟通。
肥水是古淮河的支流,源出鸡鸣山(淮阳山脉北支),北流20里,在距离今合肥市不太远的地方一分为二:其一,向东南方向流入巢湖,再由巢湖经濡须水,到达长江岸边的濡须口;其二.向西北方向流200里出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与淮水合,这两条水皆称肥水。既然两条肥水同在鸡鸣山附近分别向东南、向西北流向长江和淮河,那么,在二水分流的地方开凿一条运河加以沟通,就可使肥水起到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作用了,因为向东南流去的一支要流经巢湖,便称连接二水的运河为“巢肥运河”。因向东南流入巢湖的这支水又称施水,故又称“施肥运河”。这条运河因距今合肥市不远,“合肥”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反映将两条同源异流的肥水,由一段运河连合为一,故称“合肥”。
在公元前613年到前578年之间楚国开凿的沟通江、汉及江、淮的运河,即“荆汉运河” 和“巢肥运河”是中国可查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