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民间艺人来自于乞丐
最早的民间伶人实际上是乞丐,要饭的。要饭的怎么不好好干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又成了唱戏的呢?
任何行业中都存在精英,乞丐也不例外。一开始,大家去要饭都是伸手傻要。但时间久了,有人总结出行业规律。要饭这行,实际上是比演技的。谁扮得可怜,谁收入多,谁就是业界精英。这启发了其中一些乞丐精英:能不能把“演技”应用在另一个方面呢?他们开始尝试向施舍者表演一些才艺,唱个曲子、演个小品、讲个故事之类。
这种乞讨加演艺的方法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乞讨这件事从此开始变得有技术含量了,结果是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施主们不但做了善事,还能在享受施舍感的同时得到快乐,自然给的赏钱更多,也更心甘情愿;他们给乞丐的钱,有时甚至突破了施舍和善心的界限。如此一来就彻底颠覆了乞丐的行业规律,这相当于乞丐行历史上出现了一次产业升级。
才智决定了优胜劣汰。
想发展必须要自主创新,这是真理。一部分人靠自己的才智取得进步,成为乞丐中的技术人员、佼佼者。时间一久,他们渐渐衣食丰盈,精英们就开始觉得自己比普通乞丐档次高了,纷纷和乞丐划清了界限,并最终脱离丐帮,自立门户。
古墓壁画上描绘的伶人乐队富于才智者,总是不会满足。这同时也说明做乞丐并不是因为人的惰性,他们只是没找到自己的兴趣而已。有了门户、找到职业兴趣之后,这伙人的积极性就展现了出来。有了新追求后,他们继续开动脑筋琢磨。一些人开始丰富表演手段,有的增加了乐器伴奏,有的在表演中加了剧情,还有人开始化妆,在脸上涂粉墨。表演形式也由单独一个人表演,发展成分工合作的配合表演,演出效果更好了。
大家互相借鉴先进经验,交流心得,提高演出水平。既然下了功夫,就会有发展。繁荣到一定程度,就不讨赏了,改为圈起场地卖票。这样,这群人的行为实际上就不再是乞讨了,而是在提供一种视觉、听觉产品,供人游戏取乐,换取报酬。这就成了一种有技能的正当职业。
在古代,对有专业特长的人很尊重,称他们是某某“子”,就相当于现在的“专家”、“教授”、“先生”等头衔。比如“孔子”,就是“孔教授”、“孔先生”的意思。游戏娱乐专家,就叫“戏子”吧,这当然是搞笑的谑称。既然是一班“戏子”组合在一起,那这种组织就叫“戏班子”好了。
戏班这时也逐渐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在喜庆、节日、庙会等聚会上,人们都愿意请戏班到场助兴。甚至很多酬神、祭祀之类的宗教活动,也会约请他们。渐渐地,请戏宋代伶人的角色扮演子演戏跃升为必备的社会和礼仪活动。能参加宗教活动,莫非表示乞丐出身的伶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吗?不然。这还是个悲剧,他们实际上只是充当祭品。祭品是什么?无非就是童男童女、猪头豆腐类的东西。
随着时间推移,以戏谑为业的伶人们也会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孩子们生出来后,自然也追随家长做一样的营生。于是常见由一家人合作组队的戏班子,生生不息、世世代代以演戏讨生活。
对戏子们而言,演艺或许只是求生存、讨生活的一种手段,没有什么历史意义。而世人称他们戏子的时候完全是抱着搞笑的心态,并没有认为他们是艺术家。但实际上由此开始,他们的的确确走上了艺术之路。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诞生了,一门承载中华文明和辉煌的戏剧艺术诞生了,戏剧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
作者:杨二十四
来源:《魅-生》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