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出现音乐歌曲的电视广告是“燕舞”牌收录机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燕舞”牌收录机的电视广告,男主角在广告中边弹边唱边舞,“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现在看来似乎很老土,但在当时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在电视广告中非常少见,燕舞广告是当时最早出现音乐歌曲的电视广告。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歌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家喻户晓,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盐城燕舞集团的收录机产品也红遍大江南北。
这条广告播出后,男主角苗海忠(后来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扮演“九阿哥”、在《封神榜》中扮演“申公豹”)红遍大江南北,据说,燕舞牌收录机卖了2亿台。
实际上,创建于1967年的盐城无线电厂(燕舞集团前身)直到1981年还是一个只能装配收音机的小厂,曾任燕舞集团副总经理的王伯陶老人回忆说,1982年,燕舞员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全省第一个研制出“燕舞”收录机,并且在国内一炮打响。随后几年,“燕舞”通过形象宣传、苦心经营,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销量连续8年居全国收录机行业首位,成为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音响品牌。
1985年,这一年,成立了以盐城无线电总厂(燕舞集团前身)为龙头,跨省市、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体——燕舞电器实业有限公司,从只有几百人的地区小厂向集团性企业迈进。当时的燕舞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它不断尝试新手法,重视宣传效应、快速更新产品、以低价竞争市场份额、承诺售后“三包”,在很多方面,几近天才。
1985年元旦期间,北京王府井大街北面的东风市场(现为东安市场)里又一次火爆上演“燕舞电器”采购风潮。两三千人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冒着零下四五度的严寒,排队购买燕舞收录机。收款窗口内,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小山似地堆着,收款员忙着点钞;窗口,还有人源源不断地递进一叠叠“大团结”。
这是盐城无线电总厂第三次赴京举办展销会。上一年,第二届展销会后,《人民日报》以《燕舞收录机为啥讨人喜》为题,发表文章称赞该厂在新品开发中抓住快、新、廉(研发快、款式新、价格廉)的特点,“燕舞”轰动全国。
“84年搞阶级斗争刚刚结束,这样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很不容易,所以一下子轰动了全国。苏北的盐城一个小小的无线电厂搞这么大的动作,当时了不得,我们市委书记、市长都很高兴,”时任无线电厂副厂长的张兴荣说。
担任过常务副厂长的一位“老燕舞”告诉网易财经,为了保证新产品更快地送达北京展销会现场,还动用过包机。
“我们(燕舞)红到什么地步?盐城那时机场没开通,为了赶时间,我们从武汉军区租一架运输机,到盐城军用机场,把收录机装到飞机上,我在飞机上押机,把货运到北京去的。”这就是当时燕舞的霸气。
支撑购买力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的提高。1985年,国民经济“六五计划”在这一年结算。在农村,新的中央1号文件取消了30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制度,农民可以自主经营自己的生产成果了;在城市,则是大调资,调整工资的范围涉及党、政、军工商,在城镇里有工作的人几乎是概莫能外。
下半年,国家为了治理经济环境,消除通货膨胀,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人们预期中的进一步增加工资奖金分配的期望没有实现,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中提供的数字,1985年,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2.3%,为“六五”时期的次高。
1985年的11月28日,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在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以“我国六年来物价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为题发言,为价格改革摇旗呐喊。“一方面,物价是显著地上升了,另一方面,人民生活也是显著地改善了。”
“这六年来,每百人拥有自行车量从7.7辆增加到18.8辆,每百人拥有电视机从0.3台增加到4.6台,每百户拥有收音机从7.8台增加到21.6台,这还是城乡合计的,在城市中,几乎每个职工都有一辆自行车,职工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占90%以上,正在从黑白电视机提到高要买彩色电视机了。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台收音机,许多家庭有收录两用机,还有电冰箱、洗衣机等,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人民的生活确实上升了吗?”
1987年,燕舞实现生产工业总值2.52亿元,利税3880万元,职工总数2380人,成为国家百家重点企业之一。燕舞牌L15系列收录机,产品型号有60多个,年生产能力150万台以上。对“燕舞”产品质量的质疑,也因为L1541型收录机,在87年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获全国同行业评比一等奖,而打消了。
不少企业来“燕舞”取经。“春兰、南京的‘熊猫’,都到我们厂里学习。海尔曾经派人来洽谈有关合作事宜,当时日本的索尼、三洋、夏普公司,派人到厂里面考察。”老员工回忆。
带领燕舞迈入辉煌的厂长朱学成曾说,“只要给我条件,我一定可以在五年之内成为中国的东芝、中国的夏普。”不过,他的梦想没能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燕舞未能继续80年代的高歌猛进。朱学成也在90年左右离开盐城,南下深圳。
九十年代后,燕舞一步步走向没落。从1991年到1997年短短7年中,燕舞总经理就换了四人。从1991年6个亿的流动资金,到1997年负债4个亿还多,而工人的收入从每月奖金和工资一样多,到1997年每月只能发120元钱的生活费。
1996年底,燕舞集团宣布全面停产,两年后,黯然倒闭。老职工们指出,产品结构未能及时调整,政府干预过多,内部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规模,是其致命伤。
90年代初,随着CD、VCD等新型家电音响产品的普及,国内收录机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老燕舞人常拿海尔和燕舞作比较:“国有企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你这个一把手今天不听话,明天就取消。燕舞后期厂长走马灯似的换。”
进入2005年,位于盐城人民路上的燕舞集团再次响起机器的轰鸣声。随着曾经是盐城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燕舞集团综合生产主楼的拆迁,曾经蜚声中外的燕舞集团真正销声匿迹,而一片现代化的居民区在这里出现。
至今,国内一家网站上还保留着对“燕舞”的描述:黄海之滨,在麋鹿悠然安居、丹顶鹤翩翩起舞的苏北平原上,有一只搏击长空的“燕子”,这就是江苏燕舞电器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