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全国性地理志书是元代的《大元一统志》
《大元一统志》开中国官修地理总志之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修纂的全国性的汉文志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上至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
元代编修的方志达到160种,数量超过了宋代;元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河源的实地科考;
下令编纂《大元一统志》的皇帝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在发出西寻黄河源的旨谕之后不久,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七月下令,“秘书监修《地理志》由马剌丁、虞应龙开始编纂。至元三十一年(1284年)完成初修稿755卷。稍后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继续重修,由孛兰西、岳等主其事。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纂修成书。编纂成书用了前后18年。
《大元大一统志》共1300卷、600册。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开始由杭州出版。许有壬为之序。据史料记载,明嘉靖时此书全本尚存。后逐渐散佚。现残存之《大元大一统志》,据北京图书馆和私家所藏,及《辽海丛书》、《玄览堂丛书》所录,仅得残本44卷,尚不及原书百分之五。
《大元大一统志》记述了全国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坊郭乡镇、山川至里、土产风俗、古迹人物等。详细记载了经过测量的各城镇之间的准确距离(以里计算)。所用材料,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诸省多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
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十省地理,参阅《大元大一统志》等,以“计里画方”法,制成了《舆地图》。《明一统志》以《大元大一统志》为蓝本。明清史籍中颇多引录此书遗文,以《永乐大典》为最。《大元大一统志》编修,在中国地理学、方志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