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在春天过的重大节日是农历三月三
从这些记载看,袚除在春秋以前已经是法定的上巳日祭祀活动,刘昭认为袚除源自《论语》所讲的“浴乎沂,风乎舞雩”,“春服既成”之后,大家换上单衣,“祓禊於水滨”,到郊外(沂水)下河洗濯,然后舞雩祭天,一边咏唱,一边往家走。西汉时,皇家袚除在上巳日。男子这天濯于灞水,并在河水东流的地方饮酒作乐。太后要驾临蚕馆,率皇后及列侯夫人采桑,顺便到灞水祓除。东汉时,则濯于洛河(东流水)。
(晋)张华也认为上巳袚除起源于春秋时鲁国的孔子。见其《上巳篇》:
仁风导和气,勾芒御昊春。
沽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
明从自远至,童冠八九人。
伶人理新乐,膳工献时珍。
春醴逾九酝,冬青过十旬。
诗中的“元巳”即上巳,“童冠八九人”即《论语》即所讲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其实,在春秋时期,郑国也有上巳袚除的习俗。
见《韩诗》注《郑风-溱洧》:
“唯溱与洧,方洹洹兮。”洹洹,盛貌也。谓三日桃花水下之时到盛也。“惟士与女,方秉简兮。”秉,执也。简,兰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方执兰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此雨水之上招魂续魄,除拂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之。
《韩诗》说,“洹洹”描写的是三月涨桃花水的盛况,“秉简”就是手持兰花。当桃花水到来的时候,众男女(神巫)手持兰花除灾避邪。郑国的习俗是在三月上巳日的早晨,冒雨乘舟招魂续魄,扫除不祥。《郑风•溱洧》是诗人与喜欢这种活动的人到河边看众男女招魂续魄的壮观场面。
《汉书》记载:“武帝即位数年,无子,平阳公主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于家,帝祓灞上而过焉。还过平阳公主,见所待美人,帝不悦。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卫子夫。”应劭注:“祓,除也。今月上巳祓禊是也。”
《汉书》说,汉武帝在位数年没有儿子,平阳公主找了10多个良家女子放在家里,等候汉武帝到灞上袚除路过时由他挑选。三月上巳这天,汉武帝果然路过平阳公主处,但所有的女子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喝酒的时候,献歌的进来,汉武帝唯独喜欢卫子夫。因此,卫子夫就成了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这说明在西汉的时候,上巳袚除一直是朝廷的重大活动之一。
《后汉书》说:“梁商上巳日会宾客於洛水,酒酣,继以《薤露》,坐者闻之,皆为掩泣,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三月上巳这天,大将军梁商在洛河袚除后宴会宾客,酒酣奏起商音《薤露》,在座的人听到后偷偷哭泣,认为哀乐失时,梁商秋后会死。秋后梁商果然病故。
晋代的时候,上巳日约定俗成在三月初三日。(晋)褚爽《禊赋》:“伊暮春之令月,将解禊于通川。”“解禊”就是在三月初三临水而祭。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说:“王导谓从兄敦曰:‘王仁德未著而名位犹轻,兄威名日已振,宜有以共相匡举。’会三月三日中宗出禊,乘肩辇,敦、导并骑从。纪瞻使人觇之,既闻敦、导骑从,乃大惊,自出拜於道左。中宗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出禊”也是三月初三日到河边祭祀。
又见《艺文类聚》引《夏仲御别传》:
夏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仲御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虽见此辈,稳坐不摇。贾充望见,深奇其节,顾相与语,此人有心胆,有似冀缺。走往问,“船中安坐者为谁?”仲御不应。重问,徐乃答曰:“会稽北海间民夏仲御。”
仲御是夏统的字,是会稽永兴人,晋时的隐士,三月三,洛阳的王公大臣,公子小姐都到洛河祓除,男男女女都穿得花枝招展,夏统却在船中晒准备卖的药材,坐在那里像没有看见一样。贾充见了他与之讲话也不答理,走过去问他好几次,他才慢条斯理地说:“我是会稽北海间的老百姓夏仲御。”
《晋书•夏统传》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说夏统是个不近人情的人。但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晋代洛阳洗濯祓除的情形:这天无论是官是民,都会换上最豪华的新衣,骑着高头大马,乘着豪华的车子,三三两两,并肩到洛河或乘舟,或洗濯,或赏景,这也就是后世的三月三踏春的前身。《梦梁录》说:“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
三月三是古代文人节
南朝刘昭认为祓除源自《论语•先进》,他只说对了一半,老圃认为。孔子所讲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呼舞雩,咏而归”,应是中国古代“文人节”的起源。
上文《梦梁录》提到“曲水流觴”、“褉饮踏青”,《荆楚岁时记》也说:“三月三日,四人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宴。”这是什么意思呢?“曲水”就是在三月上巳日到水滨祓除之后赏春宴饮,又叫“褉饮”,因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相与为乐,故称为曲水。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关于“曲水流觴”起源,《续齐谐记》是这样讲的:
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而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於此也。”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好事。”尚书郎束晳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之。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挚虞为阳城令。
《续齐谐记》说,“曲水流觴”一是起源于汉章帝时的一个民间传说,二是起源于西周,流行于秦,二汉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晋武帝认为都有可能,于是重奖两位大臣。
晋代三月三的“曲水流觴”是相当热闹的,(晋)成公绥《洛禊赋》这样描述:“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涣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沙场,列垒尊,飞羽觞。”《洛禊赋》说,三月三日到了,大家择个好日子,到洛河边祓除解禊,聚会游乐。漂亮的少男少女在河曲中嬉戏,或用纤手玩水,或将白净的小脚伸到河中洗濯,或对着流水咏诗作赋,或坐在沙滩上谈笑风生,或架起锅灶,摆上酒具野炊,频频举杯畅饮。
从《洛禊赋》看,当时举行的活动并不在三月初三当天,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三月三是个令节,而且是户外活动,与重阳节一样,三月三是个节日符号。
晋代的三月三已经淡化了祓除解禊的内容,成为名符其实的文人笔会。王羲之《兰亭序》详细地描述了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笔会的情景: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吟,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说,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大家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相聚,举行祓除。年长的,年轻的,众多有德才的人都来了。这里山高岭峻,树密和竹高,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环绕辉映,真是个“曲水流觞”的好地方。人们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各自内心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吹来。上有广大无边的天空,下有如此繁多景物,让你驰纵眼力,荡漾胸怀,足可以将你的视听享受到穷极,实在快乐啊!
《邺中记》记载:“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通御沟中,三月三日,石季龙(石虎字)及皇后百官临池会赏。”邺即现在河南河北交界的邺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都城,国主石虎虽然残暴,却很重视文化,启用很多文人,每年三月三都会举行临水会,并专门兴建天泉池,以供游赏。
读魏晋南北朝诗文,发现三月三日的诗赋特别多,代表作有闾丘冲《三月三日应诏诗》,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颜延之《三日曲水诗序》,梁简文帝《三月曲水诗序》,沈约《三日率尔成篇》等等,三月三这天君臣同乐,倾城而出,临水赋诗,然后成集。像王羲之《兰亭序》,既是文人聚会时的开场白,也是事后成集的序言。
又如梁简文帝《三月曲水诗序》:
窃以周城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晋集华林,同文轨而高宴,莫不礼具义举,沓矩重规,照动神明,雍熙锺石。是节也,上巳属辰,余萌达壤,仓庚应律,女夷司候。尔乃分阶树羽,疏泉泛爵,羽觞沿溯,蕙肴沓来,宾仪式序,盛德有容,舞艳七盘,歌浮六变,游云驻彩,仙鹤来仪,都人野老,云集雾会,结轸方衢,飞轩照日。
隋唐的时候,三月三和九月九为两大令节,均是诗人聚会赋诗的日子。唐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于下诏,规定在三月策问天下贡举人,这天将各地推荐的举子招集于洛阳殿前答题,中者为进士。中进士的再会饮于杏园,年龄最少的两个人为探花郎。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园亭侍宴诗》描述了当时会饮的情景:
九门驰道出,三巳禊堂开。
画鹢中川动,青龙上苑来。
野花飘御座,河柳拂天杯。
日晚迎祥处,笙镛下帝台。
唐朝有关三月三的诗文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和杜甫《丽人行》为有名,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这篇小序也是笔会现场的开场白,无非是时间过得很快,人生苦短,大家要及时行乐。现在有这么好的地方和景色,一边饮酒,一边赋诗,高谈阔论,其乐无穷。如果赋诗不成,可要吃几杯罚酒的。
唐贞元五年(789)正月,唐德宗将二月初一、三月三和九月九定为三个令节,其中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节,九月九为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