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在春天过的重大节日是农历三月三

三月三起源于伏羲氏祭龙

三月三最早不叫三月三,也不在三月初三这天过节,而叫上巳(读音“寺”)日(节),时间在农历三月上旬逢巳的这天。

有据可考,三月上巳日是天皇伏羲氏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古文中所讲的春节。

伏羲氏又写作宓羲氏、庖牺氏、包牺氏、伏戏氏,亦称天皇,太昊、牺皇、皇羲等,人首蛇身,妻女娲,生地皇,为人类始祖。
伏羲最伟大的功绩是发现了龙。

《周易-系辞上》载:“河山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孔安国《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致,由是文籍生焉。”

史料记载,伏羲以龙为原点观察天象,得到河图洛书,根据河图洛书画出八卦图,然后造文字,结绳织网,教人佃渔,用火。

这里的“龙”并不是人们所讲的神兽,而是龙星。

龙星又名辰星或大火星,简称龙,属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为第五宿心宿,即“心宿二”。每年三月初出现在东方,伏羲氏便将龙星出现的这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所以《左传》称“太昊氏以龙为纪”。

讲明白点,“以龙为纪”就是将龙星出的这个月作为这年的正月,龙星出的这一天(上巳日)作为一年的正月初一,故三月叫“辰月”,上巳日又叫元巳,辰时又叫元辰。进而我们可知,太昊氏时期的十二地支中从辰开始的,分别为西周以子月子日子时作为纪年的开始,现在十二地支的排序是西周的排序,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太昊氏以后,各个朝代都设有祭龙星的官员,叫做火正。祝融是炎帝时期的火正,殷商的祖先阏伯(契)是帝尧时候的火正,职责就是祭龙星,管理火种和防火,现在河南商丘还有阏伯祭台遗址。

《左传-襄公九年》载:“古之火正或食于心(宿),或食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唐)杜预注:“谓火正之官配食(祭)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

杜预的解释是说:火正这个官的职责就是祭火星,三月为辰星(大火)出现之月(大火星出现,鹑火即柳星隐没),阏伯就叫百姓引火或放火垦荒;九月鹑火出现(大火星隐没),阏伯令百姓注意火灾隐患,禁止放火。

《夏官•司爟》载:(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爟。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三月本时昬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

爟就是保管火种的器具(一解“举火”)。司爟是西周时期的火正,职责除了祭爟和保护火种外,已经有点像现在的消防局的样子,对造成火灾事故者予以刑法追究。郑司农的注解则与杜预的解释是同一个意思。

古代,每年三月上旬巳日(上巳)为祭龙星日,《月令》说:“其祀户,祭先脾。”“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三月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这个月天子开始乘船,要向祖宗进献鲟鱼,来祈求麦子籽实饱满,所以后世有三月三划龙舟的习俗。

如(晋)陆机《棹歌行》: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逢初巳,濯秽游黄河。
龙舟浮鹢首,羽旗垂藻葩。
乘风宣飞景,逍遥戏中波。

又如(晋)张华《三月三日后园会诗》: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祈祈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
纤条被绿,翠苹含英。于我皇后,钦若昊乾,
顺时省物,言观中园。宴及群辟,乃命初筵。
合乐华池,祓濯清川,泛彼龙舟,溯游洪原。

汉晋时期,上巳节叫做春节,见《后汉书-杨震列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又见晋《乐府》诗:“穆穆三春节,天气暖且和。”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

这些诗文中的春节也包括立春、惊蛰和清明等节日,但主要指上巳日:《杂五行书》说:“欲知蚕善恶,当三月三日天阴而无日不雨,蚕大善。”古人认为,三月上巳这天有雨与否关系到一年的收成。

上巳日袚除源自春秋时期

上巳节在春秋之前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主要内容是洗濯袚(读音“浮”)除。

袚,本字为“韍”,文雅解释为蔽膝,说通俗一些,是遮羞布,是远古祭祀所穿的一种衣服。袚除也叫“祓禊”,为“除恶之祭”,是除灾辟邪的意思。

“祓除”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汉)应劭《风俗通》解释:“《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读音“罐”),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风俗通》认为,女巫掌管岁时,就是为了除灾辟邪;之所以在上巳日这天袚除,因为巳的本义是“祈福”的意思,所以上巳日这天都要到水是盥洗,除去污垢,换来福祉。

《汉书-礼仪志》记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於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既出,始洁之也。”“三月上巳日,官人并禊,饮於东流水。”“太后春幸蚕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

《后汉书-礼仪志》也载:“是日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诟痰,为大洁”。南朝(梁)刘昭注:“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滨,盖出於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