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的古陵墓群是位于河南洛阳的邙山陵墓群
五、已发现的王侯将相及名士墓葬
冉伯牛,周先贤,墓在白鹤村南。
吕不韦墓: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樊崇,赤眉军首领,墓在白鹤乡雷湾村西,俗称汉赤眉墓。
樊哙,汉武阳侯,墓在王良乡落驾沟村。
贾谊,汉太傅,墓在平乐镇新庄村东。
邓晨,汉房子侯,“葬于北芒”。
邓骘,汉罗侯,“葬洛阳北邙旧茔”。
祭彤,汉太仆,墓在朝阳镇一带。
刘宽,汉逯卿侯,墓在朝阳镇,名大尉冢。
班超,汉定远侯,墓在朝阳镇,称斑墓。
裴潜,三国魏河南尹,墓在横水镇会瀍村。
石崇,晋卫尉,墓在送庄金谷园遗址。
冯熙,北魏驸马都尉、昌黎王,墓在凤凰山。据说,此山因埋冯熙而称冯王山,后传讹为凤凰山。
元怿,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阳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东。俗称“青菜冢”,曾被讹传为“司马懿坟”。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龙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阳王,墓在朝阳镇。其墓高20米,内有“天象图”,闻名遐迩。
苗蕃,唐太原参军,墓在朝阳镇小梁村。
刘幽求,唐徐国公,墓在送庄凤台村。
孟郊,唐著名诗人,墓在送庄凤台村,唐大文学家韩愈为其亲撰墓志。
李虚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阳镇卦沟。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马寺一带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证。
李承休,唐吴房令,墓在王良乡河清谷。
魏威信,宋驸马都尉,墓在平乐村南。旧时墓前有虎、马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为该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国公、河阳三城节度使,墓在常袋乡石碑凹村西北。
张咏,宋左仆射,墓在平乐镇天皇岭。
伯颜察儿,元蓟国公、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墓在平乐村。
朱諟鋢,明伊定王,与妃沈氏合葬于长华镇上店村。
朱讦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阳镇。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乡庙槐村。朱常洵为明神宗宠幸郑贵妃所生,深受溺爱,欲立为太子,大臣们阻之,无奈封福王,就藩洛阳,“费2800万两银”置官邸,“中央财政为之一空”。因此,当时福王府巍峨壮观,富丽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火烧王宫三日不绝。
李天宠,明浙江巡抚,墓在孟津老城。
陆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铎,明清大书法家。其葬时四门出棺,在孟津城四门各置疑冢,真棺潜葬家中。
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李际,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铭、供案、土阙、翁仲、石虎、石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备,动静有致,因此,被称作“李兵部坟神道石刻”,是我国神道石刻艺术的精品。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20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黄土土层深厚,粘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至迟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两千多年逐渐形成了崇尚归葬的习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文物保护区内的人口约20万。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邙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估计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过去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艺术馆都收藏有邙山出土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