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有关鱼肚羹记载出于南宋的《玉食批》

鱼羹在南宋时期的酒肆肴馔里称“肚儿羹”、“肚子羹”、“肚羹”,现代人看后绝对不会联想到是鱼羹,一般都会揣摩为猪、牛、羊的肚子做成的汤羹。

但是,由于各类家畜食材的特性,在中国食文化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用肚子做汤羹的记载。南宋司膳内人的《玉食批》,是御膳“肚子羹”的最早记载。《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了皇帝过生日大宴百官的菜谱中有“肚子羹”。但偶尔也有叫“鱼肚儿羹”。总之,宋代的鱼羹叫法比较杂,但鱼羹为什么称“肚羹”呢?这和鱼羹的具体做法有很大的关系。元代倪瓒所著《林云堂饮食制度集》,为我们揭开了鱼羹制作的谜底。

鲫鱼肚儿羹:用生鲫鱼小者,破肚去肠。切腹腴两片子,以葱、椒、盐、酒浥之。腹后相连如蝴蝶状。用头、背等肉熬汁,捞出肉。以腹腴用筲箕或笊篱盛之,入汁肉焯过。候温,镊出骨,花椒或胡椒、酱水调和。前汁捉清如水,入菜,或笋同供。

清代袁枚对五柳居 “宋嫂鱼羹”所发 “徒存虚名”的遗憾,终于有了答案。鱼羹称“肚”关键在鱼的肚子上“切腹腴两片子”还要“腹后相连如蝴蝶状!”另外,为什么高宗皇帝称赞宋嫂的鱼羹做得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用食材的不同。北宋用的是鲤鱼,而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后,改用南方的鲫鱼做,所以鲫鱼的鲜、嫩、滑、细腻优势就突显出来了。

不论用什么鱼做羹,古代做法相对精致,耗时较多,为此,作为生意红火的五柳居来讲,只能改变传统做法,加快出菜速度,于是被袁枚评价为“徒存虚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