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使用“倒虹吸”技术的输水系统可追溯到商代

有一种形式的输水管称倒虹吸,它是在渠道与道路、河流发生交叉或在渠道穿越山谷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立交水工建筑物。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已有成功的运用。与虹吸管一样,它在立面上也呈弓形;不同的是,其弓弯向下。而且,虽然倒虹吸管和虹吸管的输水原理相同,即都借助于上下游的水位差,但倒虹吸在开始工作时不需人为地制造管中的真空,因而更为普及。

倒虹吸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工程中。渠道与道路、河流等发生交叉时,既可采用渡槽,如北宋时曾在引用泾水的郑白渠上使用过;也可采用倒虹吸,如南宋时曾在引用褒水的山河堰上使用过。这种大型倒虹吸多采用浆砌块石构筑,也可用竹筒连接而成。在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和元代科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中都可见到对输水渠道上使用倒虹吸的描述和记载。

除输水外,倒虹吸还用于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考古发现,至迟在战国时期,今河南省登封县的城市供水系统中已经采用了倒虹吸。在现存最早的水利技术理论著作《管子-度地》中,这位曾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的作者曾满怀兴趣地对倒虹吸的水流形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由于在商代遗址中多次发现过地下输水系统,因而有人认为可将倒虹吸的历史追溯至商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