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近现代自办的最早的信鸽组织叫“上海信鸽会”
我国最早的信鸽组织全称名叫“上海信鸽会”,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建立的一个群众的信鸽组织。
当时的发起人和鸽会负责人包括:王叔平、周昌善、李梅龄、黄钟、欧阳惠民等,成立于1929年。
曾经多次举行信鸽竞赛活动,对我国后来养鸽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使我国信鸽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有组织的信鸽比赛,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首先,民间赛鸽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并育成一批优良鸽种。其次,欧美赛鸽活动的信息不断向中国传来,而且还在上海建立西人信鸽组织,并举行正规比赛,成为中国现代信鸽比赛的“催生婆”。
1928年由美国赛鸽会会长巴斯固尔和英商买办保恩司、哥伦布、威林乌特等英美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信鸽会,成为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简称S.H.C.),当时会员20-30人。这时的赛鸽如同赛马、赛狗一样,优胜者可获得高额奖金,因此,赛鸽活动日益频繁,信鸽水平也不断提高。
上海李梅龄、黄钟、周昌善、欧阳惠民、陈其惠和郭子颐等一批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通过在国外的亲友,不断地获得世界各国的许多信鸽信息,开阔了眼界。当时上海鸽界养的信鸽品种主要有松江灰、嘉兴灰、紫金砂、流砂和小青猫等中国名鸽,由于长期近亲交配,品种逐渐退化,放到昆仑山(60千米)失去大半,到苏州(87千米)就很难飞回,最远的也只到南京,但从不过长江,而且飞速不快,难以同英国的高鼻瘤赛鸽相匹敌。
当时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以“华人的信鸽不够水准”为借口,不吸收华人参加。李梅龄为振兴我国鸽威,决心与洋人信鸽作一番较量,为此作了精心准备。他首先邀请黄钟、周昌善等人一起申请加入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取得与洋人比赛信鸽的资格。同时,他从德国引进了10羽比利时和德国名系种鸽,有伟奇、固耐、密勒、麻尔、麻尔-阿亨、克伦巴和德国军用鸽等八个品系。他喜欢深雨点留作种鸽,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于1933年的赛飞中初露锋芒。
是年,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举行放飞天津(1000千米)比赛,李梅龄的一羽中雨点雌鸽“33SHC759”力压群雄,一举荣获冠军。不久,又有一批上海养鸽者加入鸽会,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已名不符实。后鸽会经改选,推举李梅龄为会长,黄钟为副会长,于1935年将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改明为“上海信鸽会”,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信鸽组织。
上海信鸽竞翔运动的蓬勃发展,影响到全国各地,“李梅龄系”和“黄钟系”的育成,对全国各地的信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继上海之后,浙江杭州也是我国信鸽运动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0年代末,杭州就有赛鸽活动。当时的民众教育馆官长胡斗文是一位信鸽爱好者,在他的发动下,由陈枝青、朱叔清等人筹建“杭州信鸽研究会”,于1930年2月正式成立,会员由初建时期的30人发展到60人。从1932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信鸽竞赛活动,训赛沿沪杭铁路转沪宁铁路,途径嘉兴、松江、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终点站是南京。放飞数一般为70羽,最多时超过一百羽。
苏州的信鸽运动也受上海的带动,发展较快。30年代上海西人信鸽俱乐部会员徐传俊在苏州建造一座“洋鸽棚”,饲养一批从国外引进的名鸽后裔,首创信鸽比赛。姑苏董吴桐、倪元纳、缪郁周等信鸽饲养者还编译国外养鸽著作,为科学饲养信鸽做了有益的推广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苏州养鸽者已有二十多户,饲养中外信鸽三百多羽。
由于信鸽是可以服役于军队,作为通讯工具,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方面敌我双方组织大批军鸽服役于战争,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信鸽饲养和比赛活动却陷于瘫痪。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日本侵略者不准民间饲养信鸽,更谈不上组织信鸽比赛。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宣告胜利,上海的鸽友纷纷重建鸽棚,迅速繁殖信鸽。在夏永齐、丁瑞掅、朱永年、高芝泉和张志清等人的发起下,于1946年元旦成立了“中国胜利信鸽协会”(简称C.V.U.),会员130人。理事长:夏永齐;常务理事:丁瑞掅、张志清、奚葆儒、陈飞鸿、朱永年和赵福兴;理事:何家梁、李绥初、徐可久、蒋正方、孙竹林、高芝泉、孙伯棠和郭培基;监事:李梅龄、黄钟和陈其惠。同时不定期出版会刊《鸽讯》。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信鸽运动蓬勃兴起,有的恢复和重建信鸽组织,有的新建鸽会,信鸽比赛也随之频繁。杭州、武汉、南京、重庆等地,纷纷恢复信鸽比赛,筹建信鸽组织。1946年苏州市信鸽协会成立,会长缪郁周,联络办事地点在宫巷108号,协定订有章程,会员二十多人。1947年春季协会组织第一次比赛,第一站放浒墅关,由近及远,从望亭、硕放、无锡、洛社到常州。但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社会、经济等条件日益恶化,饲养信鸽都要在警察局登记,且粮价飞涨,迫使一些会员放弃养鸽,信鸽运动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