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食用蔬菜的记录见于《诗经》

中国最早摄食蔬菜的记载,见于《诗经》等古籍。当时蔬菜以野生为主,“菜”的古意是“采”,也就是“采集”得来的野生植物。

尽管这样,却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于种植的菜圃,《论语》载,人们向孔子请教种菜的知识,孔子说“吾不如老圃”,即可证明。

据考证,西周时,宫廷有专门管种菜的机构,专职官人称“场师”,种植蔬菜的技术情况和规模可见一斑。

《诗经》提到一百三十二种植物,作为蔬菜的有二十余种,在先秦,人们主要食用的有十余种。

葵,为“百菜之主”,现在某些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诗-幽风-七月》载“七月烹葵及寂”,可见当时食用广泛。葵分冬葵、荆葵、冤葵、落葵、戎葵,依产地和品质有不同的名称。因葵的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植,并不再把它当蔬菜看待。

蕾,先秦主要蔬菜,大豆苗嫩叶。《诗-小雅-白驹》载“皎皎白驹,食我场范”,在先秦一般作食用牛肉时的配菜,通常与牛肉一起作羹。单独吃,是平民和奴隶的吃法。《说苑-善说》里面有“肉食者”和“X食者”的区别,食者指平民。

芹,先秦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齐颂-伴水》有“思乐淬水,薄采其芹”的说法。《吕氏春秋-本味》中载:“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经常用作烩制羊肉的配料,有时也剁成细末做作料。芹有水芹、早芹之分。水芹生于江湖波泽,早芹生于平地,后世的芹菜是由水芹培育而成的。

茹,又称尊、药。古人陆现说:“茹与若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蔫滑美,江南人谓之纯菜,或谓之水葵,诸波泽水皆有。”古代一般在春、夏采食它的嫩叶,有时把它剁碎当佐料。也可作范。茹在先秦是野生蔬菜,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分是野生的。

葛蒲,《左传-嘻公三十年》中有采食葛蒲的记载;《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是先秦用营蒲作菜的记述。古人吃曹蒲,主要吃它的嫩叶和根,取其芳香,有时也剁碎做佐料。

薇,《诗-召南-草虫》记载、古人“涉被南山,言采其薇”。薇的茎叶像小豆,味道也像小豆,可以做羹,也可以生吃。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后代有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在历史上很有声誉,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采薇”而闻名,现在一些地方还在食用。

芥,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芥菜籽,说明芥是我国原产栽培的蔬菜之一。《礼记-内则》曾记载“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说明在春秋战国已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了。芥在古代主要当作料,做酱。汉代以后,芥菜栽培正式见于农书,品种日益发展;后世对芥的利用更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封,古代常用的一种蔬菜,郑玄认为,P就是蔓蓄,又叫芜著.《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不少,如《唐风-采菩》:“采葑采蓟,首阳之东。”可见当时采食的广泛。

菲,也就是韭菜,古代又称苟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诗-邺风》载“采薪采菲,无以下体”,说明当时采食广泛。

蓄,即开白花的小萝卜。《诗-小雅-我行其野》有“我行其野,言采其蓄”之说。郭璞认为,“蓄”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咦。古代是野生,后来才家种。

山葱,古人很早就开始食葱,《尔雅-释草》有“苍,山葱”的记载。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的记载,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说:“险彼南山,言采其蔽.” 蕨是一种山菜,茎紫黑色,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称藏菜、可做菜吃,根茎蔓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供食用或酿造。现在我国许多地方仍然食用蕨菜。

茶,先秦时,一种为广大农夫采食的乔木叶,即今天的茶叶,古时当菜。《邺风-谷风》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莽”,指的就是茶的这种口感,如今一般不当菜吃了。

先秦以后,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到宋代,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白菜、萝卜、藕等,种植技术也趋成熟了。北宋时,已经有韭黄了。明朝以后,发芽的绿豆黄豆人蔬,叫“豆芽菜”。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可见,在当时的民间,春天也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