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中第一个出现在美国大学课本中的是木心(Sun Pu)
原名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文原名的拼音为Sun Pu本名孙璞。
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
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偏爱以第一人称构造小说(也通用于散文和诗),因受儿时看戏的经验影响,使作者以写小说来满足一种“分身”“化身”的欲望。
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乌镇东栅栏杆桥老宅,5岁时迁居东栅财神湾的孙家花园。
木心是一位在中国并不出名,在国外却声名远扬的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1946年的时候进入了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没过多久又转到了与他的哲学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建国后木心一直在一家工艺品店工作,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纽约至今。到国外后,他把主要经历放在写作上,自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十多本小说 、散文和诗集,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等;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现在,木心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有一批人会定期到他的居所听他习文授课。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个人作品:
著作: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划》《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哥伦比亚的倒影》《爱默生家的恶客》
诗集:
《西班牙三棵树》《巴珑》《会吾中》《我纷纷的情欲》 《云雀叫了一整天》
小说:
《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据知名画家陈丹青介绍,1982年,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木心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陈丹青曾与其他朋友听取木心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陈丹青说:“他说话非常精炼,是个格言警句家。我经常被他搞得笑到桌下,刚爬起来,又被笑到桌子底下去。
我可以想像不出国,但无法想像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陈丹青认为,“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60年。”木心先生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也是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惟一的中国作家。
“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虽然他今年将届79岁高龄。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他被大陆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在讲述木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时,陈丹青一再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克制。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陈丹青称该书是木心先生20年前的旧作,木心收到校样时,曾认真修改了其中不合时宜的词或字,对此深受感触。陈丹青说,“看到这本校样仿佛穿越了整个文学史”。“木心可能超越了鲁迅构建的写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