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说中最早冶炼金属发明者是女娲

中国传说中最早的冶炼金属发明者是湖北省神农架北面陨县(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竹山的女娲,是她“炼五色石补天(之不足)”。

苍天创万物,只给人之矿产,要想得其利,还得自冶炼。

湖北好地方,既有黄石,更有大冶!黄石为硫磺,大冶,冶金术,冶炼金属!

“女娲补天”作为一个古老的美丽神话,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却很少探究。更多的人,压根不会相信“确有其事”。

“女娲补天”,第一个问题是女娲补的什么“天”?在远古人们的意识里,“天”是一个很大的圆形物体。之所以没有掉下来,是因为是用柱子顶着的。可是谁也没见过撑天的柱子在哪儿,于是有人就立了个石柱当作擎天柱,上面盖了个圆石片当作“天”。只要观察这个石片没有掉下来,“天”也就不会塌下来。时间一久,这便成了保祐人们生活安宁的“神物”了。

但是,到了距今约15000年前的某一天,蓝田山一带发生了大地震,石柱也折了,石片也打了。人们更加关注地理的变化,发现了天塌的恶果:地倾东南,天倾西北。在这样天与地均不稳当的环境中生活,是一件极其恐慌的事。所以,将擎天柱和所擎的天恢复起来,对于稳定人心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头等大事。尽管所谓的“天”,不过一石片而已,但一旦被“神化”,是不能替代的。于是,当时执政华夏国的首领女娲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补天”。

一块打碎了的石片,今天要将其恢复成一个整体,也并不容易,何况远古时期。“补天”,究竟怎么补,用什么来补?于是出现第二个问题。《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

“五彩石”是什么?“五彩石”就是铜矿石。“炼五彩石”就是冶铜。“补天”就是用冶炼的铜水将拼接起来的石片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人类冶金史上一次重大冶金事件的最早的记录或记忆。

接下来的问题是女娲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冶铜补天”?这涉及到另一个至今无法读懂的远古记忆:“女娲之肠”。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记叙时,“女娲之肠”已经神化,但其中保留下来两个历史事实:一个是“神十人”,一个是“女娲之肠”。但已略去了一个关键词“回”。不过好在当年女娲“冶铜补天”的地方,固化为地名,一直传续了15000多年幸存了下来,并没有被神化,此地名叫做“十回肠”。

现代医学上,将人的肠道从十二指肠开始往下依次分为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回肠”成了肠道的一个名词。当地人嫌叫“十回肠村”太难听,改成“十回场”或“拾回厂”,导致远古文化信息丢失了。将一个极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改得没文化了。好在改名时间不长,尚还没有完全固化。在百度搜索中只要键入“蓝田、十回肠”还是能找到在小寨乡的。“十回肠”之地位于陕西蓝田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小寨乡东南4.5公里的岱峪内。

当年女娲为什么要把“冶铜补天”的地点选择在秦岭北麓的一个峪道内?其原因大概是“就地取材”。一是大量的燃料,就近砍伐林木做为燃料,比较方便;二是就近选取铜矿石。蓝田县南部的秦岭山中存在有露天铜矿资源,不需要井式开采,至今仍有民间铜矿石交易存在。

明确了当年女娲“冶铜补天”的准确地点,这里需要推测一下,能够象征“天”的那个“石片”不会太小,也不可能太大,假设其直径约在1—3米之间的话,要将其包裹在铜液之中,并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应属于一个大件铸造,在今天仍有很高难度。那么,当年女娲是如何完成这一工程的?“十回肠”三个字记录了当年这一工程的整个过程。

“十”即“神十人”,意思是女娲动用了十个或十个以上的冶炼专家或冶炼高人。大件浇铸往往需要多炉熔炼一次浇铸成型,能够动十个以上冶金高人,说明当年也是采取多炉同时熔炼一次浇铸的方法。

那么,女娲当年浇铸采用何种工艺?其工艺就是“回肠”法。历史以来,让史家费解的是这个“肠”字。“女娲之肠”多数人理解为女娲的肠子。有人理解为女娲的肠子分为十段,化作十个神人,也有人理解为远古人将女娲的肠子吃掉,以求保佑。其实,“肠”可以理解为“管道”。由于远古没有“管道”一词,就用“肠”字来表达这一意思,因为“肠”就是供液体流动的一个管道。“女娲之肠”就是女娲所率领的技术团队所创造的“回肠”。“回肠”就是回形的“管道”。“回”字形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渐开线。“肠”这个“管道”实际是指浇注所用的浇流槽。

当时大致的情形可还原为:将“石片”在模腔固定好后,由浇注孔引伸一个螺旋形抬升、渐开线形的浇注导流槽。在导流槽两侧分布十个以上的熔化炉,以最短的流程完成多炉一次浇注。这就是所描述的“十回肠”。

“女娲补天”和“女娲之肠”反映的是远古一次大型多炉一次浇铸的冶铜事件。当时,地震中擎天的石柱也可能被震坏了,也做了类似处理。所以,后世是有人见过的,有传说,《神异经》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女娲所修复的铜柱和所补的“天”,在距今6300多年前共工氏的术器与颛顼争权斗争中,被术器砸毁,从此消失了。

女娲“冶铜补天”的“十回肠”之地在岱峪上游一带。西边的洋峪水与岱峪水汇合于今蓝田县焦岱镇。5500年前,黄帝推翻了炎帝政权,曾在焦岱镇修筑鼎湖宫。后汉武帝在此重修鼎湖宫,也享受了一把。

《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

“羊水”即今洋峪水。岱峪的东南方向上,有葛牌镇,远古这一带可能曾叫做“葛庐之山”。

在“女娲补天”的10000年后,黄帝开始执政华夏国,也在此曾办过冶金加工厂。

驱使奴隶“蚩尤”为其冶铜制造铜器三百多年。后因冶铜奴隶工人的暴动,导致其政权的灭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