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高等专科大学开始于隋朝时的算学
中国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专科大学被称为“算学”。始建于隋文帝时期(589—604),是中国最早的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的专门学校。
算学设算学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8人,隶属国子寺,后停办。
唐贞观年间,大兴学校,于贞观二年(628)重建算学,二年后又废置,将其博士下隶太史局。龙朔二年(662)再置算学,并改隶秘书局。设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通算学,年龄在14—19岁之间者皆可入学。
学习期限9年。
学习内容和进度是:《孙子》、《五曹》学 1年;《九章》、《海岛》学 3年;《张丘建》、《夏侯阳》各学1年;
《周髀》《五经算》学1年;
《缀术》学4年;
《缉古》学3年;
此外还要学习《记遗》《三等数》等。李淳风、梁述等校订《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刊定注解,立于官学。
算学教学同土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和建筑工程等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学生入学时,交绢一匹、酒脯若干为束之礼。学生毕业后,可参加科举,唐代科举设算学科,其考试内容针对算学课程而定。
北宋元丰七年(1084),刊“算经十书”于秘书省,供学生学习。其中《孙子》、《五曹》、《缉古》、《海岛》系赵彦若校定。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设置算学,隶太史局。入学分命官、庶人两种。学生 210人,较唐代规模大教学内容与唐制无多大变化,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等为本科。
本科之外,还要占一小经或一大经。
毕业考试及待遇,均与太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