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武学专科学校创设于北宋时期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被称为“武学”。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
神宗时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害,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不论其才之大小,都要学习武事。
不仅把武学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而且要严其选、高其选。熙宁五年(1072),枢密院上言请复武学。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下诏建武学于武成王庙,由兵部尚书韩缜掌管学务。
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学生限额 100人,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学校供给食宿。学习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历代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前世忠义之节足以为训者等等。有愿意学习操练阵队的,量给兵伍,任其演习。
学习期限 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 1年再试。
北宋末年徽宗崇宁年间,还曾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主考选州贡法,仿儒学制,宣和二年(1120)罢废。
南宋时期,武学为历代皇帝所重视,南渡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视武学,置弟子员百人。高宗赵构还提出“习兵马稍知书则不负教养”的主张。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武学博士 1员,以文臣有出身或通过武举高选的人充任。并置学谕 1员,由武举人担任。学生100人,分外舍生70人,内舍生20人,上舍生10人。
越年,规定武学学例与国子监同。淳熙五年(1178)置武学国子员。
宁宗庆元五年(1199),诏诸路、州学置武士斋,选官按其武艺。宋代武学兴盛,与外敌入侵的危亡处境有关,也与其重视武举的考试制度分不开,王安石文武并重的教育思想也不无影响。
明代于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武学,开始仅在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 教导武官弟子 至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设立两京武学,成为中央设立的规模宏大的习武学校。
学生由提学官选送,以都、卫、司所应袭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为合格。都指挥等官年长失学者,亦令五日听讲一次。学校设教授、训导各1人,担任管教事宜。
学科分两类:一类是《小学》、《论语》、《孟子》、《大学》,另一类是五经、七书、百将军传,学生于各类书中任习一书,必须通晓大义。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命天下府、州、县均设武学,兼及到各个地方。不久明亡,未能实现。明朝武学的待遇与考试,与儒生相同。武举乡试由巡按、御史主持,会试由兵部主持,试官由翰林担任。崇祯年间还实行过殿试。
清代有武举无武学。武科乡、会试除考试内容外与文科相同。分术、学两科,以术科为主。第一、二场考术科,试骑射步战;第三场考学科,试论二道、策一道。论题一道以《论语》《孟子》为范围;一道以《孙子》、《吴子》及《司马法》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