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公费女留学生是王非曼

中国最早的公费女留学生是王非曼

王非曼(1897—1977),山东省济南市齐河县人,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全官费赴美留学生。在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归国,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为中国大学设家政学系的开先河者。1937年抗战中随校内迁,先后执教于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授并兼系主任。1947年赴美与其夫慈冰如团聚,后在美定居。1977年12月在美国病逝,享年80岁。

裹了脚的村姑爱读书

(图:中国公费女留学生王非曼)

王非曼1897年诞生于齐河县城东北的安头乡王举人庄。

位于黄河北岸的齐河县,虽与济南省城仅为一河之隔,但当年此地农民生活之贫困、文化经济之落后、乡村习俗之封闭,实非今日所能想象。

19世纪末,黄河下游几乎年年闹洪灾,本着“淹北不淹南”惯例,每逢夏秋之际出现汛情,便立即在齐河地决口放水,以确保济南的安全。洪水漫天而来,四处一片汪洋,庄稼全被淹没。人们就在土坯屋顶上或大树枝杈上栖身。洪水退去,留下一层厚厚的黄土细沙。年复一年,小县沙漠化严重,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散落着一些村舍人家。

王非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被洪水反复浸泡的盐碱窝里。晚年回忆苦难的童年岁月,她已经记不清当年到底有多少次和多少天是在屋顶上度过的了。

王非曼幼名王淑静。6岁的王淑静按当地风俗裹了脚,裹了脚的村姑王淑静,却对学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一点上,她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她读书识字与学缝纫女红齐头并进,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女子无才便是德,全村人侧目而视说:“王家又出了个‘半疯子’!”

1918年是王非曼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她21岁。山东省的一些议会议员提出了山东省公派官费赴海外留学,增加女留学生名额的议案。提案几经周折终于在省议会获得通过。王非曼听说后再也坐不住了。她要到省城去读书!要到国外去读书!

不顾终身痛苦做双脚矫正手术

王淑静来到济南后,先是在南关广智院街家里自修,1919年暑假过后,去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插班上了6年级。她是留着大而粗的辫子,穿着旧式大襟单衣,从家中步行着迈动三寸金莲步,一鼓作气进入附小教室的。

1920年她跳跃式前进,暑假后又以“同等学力”考入济南女中三年级。当时女中位于南关毛家坟,相距广智院也不远。但因与班上同学年龄相差悬殊,读了一年后,她就不去了,而是在家自修完了全部课程。当时中学还是4年学制。1922年后实行“壬戌制”才改为6年。也就是说,她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初小到高中的“三级跳”。真是一个奇迹。

这期间她还有一惊人壮举,就是寒假期间,她大胆地走进齐鲁医院外科,要求做双脚放开矫正手术。因她的脚骨已经定型,无法放开,要每只脚锯掉3个脚趾才成。她二话没说,上了手术床。手术获得成功,尽管这给她带来终身痛苦,但她毕竟可以穿上定做的皮鞋,像男子那样迈开大步走四方了。

1922年,大弟王弘考取了山东半公费生赴美留学。1923年王淑静以全优成绩考上了山东全公费赴美留学生。当时规定女留学生名额为6人,当年仅有两名女生被录取,王淑静名列第一。出国之前,她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她将自己的名字王淑静改为了“王非曼”。

留美八年,海归最早

1923年8月,王非曼漂洋过海踏上赴美留学旅程。

她于9月初入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化学系学习。一开始,课堂上英语视听会话,无数化学术语名词弄得她紧张到了极点,彻夜失眠、不思饮食、精神恍惚。同班同学都认为她得了病,有的干脆劝她退学,但她总是一个“不”字。顽强拼搏了半年,到第二学期结束考试时,她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此开始,全班的最优异成绩便非她莫属了。

当年中国留学生被录取多为理工科,但化学专业并非王非曼所愿。1925年毕业,她获得学士学位,遂又考入了明尼苏达大学,学她喜爱的家政学。3年后,她成为“家政学理学士”,但仍不满意,她又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家政学系,1931年获得该学院的家政学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她连年获得奖学金和不少荣誉证书。

1931年春,王非曼留美8年后,满怀一腔报国赤诚回到国内。

她回到济南与父母团聚,稍作停留后,便应聘去了天津,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家乡齐鲁大学闻知此事后,便在王非曼寒假回济南时,特别邀请她去讲课,并想把她聘到齐大,但天津坚决不放。她只好对天津请假一个学期,在齐大开课一学期后重返天津。

中国现代大学史上开设家政学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是最早者之一,王非曼则为开风气之先的最早女教授之一。当年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的专任教授中,齐国梁(院长)、孙家莹、陈慧苏、孙金胜、黄玉莲、程之淑、王非曼诸人,均为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家政学、教育学专门人才。几位女教授中以王非曼留学海归最早。

王非曼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学五六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师范及中学家政学科教师,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开启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王非曼随校西迁内地坚持战时办学,经历了8年多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病逝美国,享年80岁

1942年暑假期间,王非曼曾随团访问延安。参观访问了近40天,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据传,访问团师生中即有共产党。其实王非曼本人也有一种“革命情结”,原因是她当初有个恋人,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回国后闹革命牺牲了。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学校成为动乱区,被战争弄得混乱不能上课,教师学生相继离去。王非曼先是回到济南,不久即去了美国与丈夫慈冰如团聚。

慈冰如为山东省茌平县人,当年与王非曼同船赴美,在美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曾先后为东北吉林大学和山东齐鲁大学教授。

1977年12月,王非曼在美国病逝,享年80岁。其夫慈冰如先生则于1972年病逝美国。王非曼夫妇生有一女,名“伍王乐德”,医护学博士,曾任全美护士学院院长,已退休,退休后仍继续工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