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渡海古猿人或是海南三亚落笔洞人

落笔洞,座落在海南省三亚市东北方向14公里的荔枝沟镇一座名叫印岭的山上。说它是座山,到不如讲它是座丘。高不过110米虽有些耸秀,但没有山的宏伟,说它是是座丘可形状却有些山的独特,在一马平川的大陆架上,此丘,远远望去,却象古王朝一枚硕大无比的玉玺,置放在案头。印岭,由其形而得名。
印岭还有一个名字,名叫“落笔峰”。

落笔峰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其形自然有些奇妙,尤如桂林一带的山。即为峰,便有垂崖如削、峭壁如劈、石猴嬉耍之怪状;即为峰,便有古树虬石、百花攀崖、百鸟欢唱、白云缭绕之美景。

“落笔生辉”,便成了古崖州八景之一。

其实,落笔峰的景色,虽有些特别,但充其不过为小景。此景成为八景之一,在于峰中的洞景的独特。

正如所有的石灰岩组成的风景一样,落笔峰中的溶、岩洞连环相通,钟乳石奇形怪状。最为值得一提是,此峰正南面内有一高约十米、宽约八米、深约十八米的山洞,内人两根巨大的钟乳石重吊洞顶,形如悬笔,笔尖有少许水滴,潺潺而下,融发人的无穷遐想。

这就是著名的“落笔洞”。

由“落笔洞”景色而派生出来的文化,成为黎、汉民族迥异的标志。

黎人世居于此,虽没有自己的象形文字,但结绳记事,却把黎人的聪明才智都凝固在这根草绳上。

关于落笔洞的来历,最早的传说,则是黎族人民间流传的一个英雄故事。

故事的主人叫董亚律,因不满官府欺辱,率领百姓反抗而遭官府追捕。他率黎族青年用弓箭、石头、山刀和官兵搏斗,英勇无比,无奈寡不敌众,只得且战且退,退却中,突然被一座巨大山石挡住,形式急下,董亚律拨出弓箭对准巨石,怒射一箭,将巨石射开了一个大洞,他们以洞为依托,与官兵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获胜后的董亚律却出不了洞,进洞所带的两支笔,后来就变成了两支如笔的石柱,悬吊在洞顶,日夜滴着仙水,被后人称为神仙之笔。

神笔对于用功、孝顺、和友、谦让的人,赐给幸福。喝了仙水的人会文思敏、聪明智慧、发财致富、延年益寿,谈情说爱,马到成功;神笔对懒惰、贪婪、残暴、无情的人,就是跪上一年乞求,神笔巍然不动,仙水总滴不下来。有一次,一个无恶不作的财主,由于接不到神水,一怒之下,用手把笔尖打断,他的手也断了半截,鲜血直流,后来呜呼完命。

“落笔洞”由此而得名,不能不佩服黎族先人的聪颖。

这则英雄的故事,不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正直、善良、刚阿不屈的禀性;同时,也把黎族人民渴望美好的愿望寓于洞穴中,更是把黎族人嫉恶如仇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流传甚久。在三亚,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一则美丽、英勇的动人传说,这些传说巳被收编成册。编书者名叫周忠良,也是黎族人,是三亚黎族人的首领,官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听在市委开小车的阿章师傅说,他小时候,经常到落笔洞中去喝神水,居住在荔枝沟一带的黎族人,每逢喜庆节日或出远门,都要进洞内喝仙水、祈平安,巳成为一种风俗。可见,“落笔洞”在黎族人心中的地位。

黎族人对落笔洞的礼拜,还表白在洞内的壁画上。洞穴内许多用朱砂画着的牛、羊和男女人形,虽年代久远,但仍旧可窥其祭神的神秘。
每个民族都有其思想和艺术形式,不同的民族只不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落笔洞,黎族人祀祖、祈拜的图画画形式;而汉族的文化人则选择寄情抒怀、托物咏志的诗词比兴手法。

落笔洞的风景是谁最早发现并摩崖石刻于洞穴,长期以来成为悬案。

据《崖州志》记载:洞左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所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辩。

应该说,发现落笔洞,并题诗摩刻者,肯定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从洞穴内现存的诗中来看,咏景抒情者甚多,非常吻合当时士大夫的心态。据考证,这些诗,大部分成于南宋至明未年。南宋,虽政治上摇摇欲坠,可却是中国文风云蒸霞蔚最好时期之一,几代皇帝偏爱呤诗填词作画,颤弱的赵家王朝重文轻武,失志的士大夫们只好以笔作诗,发泄内心的不满。

崖城,虽远离中原战火,可一批批被流放的知识分子与大部分不得志的地方官,毋忘国事,在这块穷乡僻壤中,总要找一个能寄托理想的地方,抒发志向。
“落笔生辉”,吻合了这个祈望。其实,这是所有天下读书人的美丽愿望!

几乎中国的知识分子都秉乘一个怪病:十年寒窗、学富五斗、笔下生花,然后,出仕入阁,修身、济世、平天下。上可指点江山,下可安身济命。于是乎,一代一代人演绎着多少以笔书写人生的悲剧。奇怪的是,无论是偶尔成功的知识分子,还是落拓失意的文人墨客,都将笔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并自以为神圣的事业而自豪不巳。笔,不仅仅为工具,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多少人,为手中的笔而流离失所;多少人为笔,而妻离子散、命丧黄泉。可悲的是,许多人至死都不得醒悟。

这不,一大批因笔而得罪权贵、失意龙庭被贬谪而来到这荒蛮之地的知识分子,一见到这洞内神笔,便禁不住又旧病复发,一个个挥毫摩刻,将自己的思想发泄在这个洞穴内。

好在当时的皇上到也大度,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也就没有计较。否则,若此事摊在我们所处在的文革时期,不关大牢,也要打成现行反革命。
宋王朝对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尊重的,几乎很少杀读书人。不象后来的明、清两朝,杀士杀得血流成河。赵构杀岳飞,也不是当知识分子杀的,而是以违抗军令斩的。因为那时岳飞官至元帅,不是文官编制,并且,岳将军一生中唯一的文学作品,一首题为满江红的词,也没下令禁止出版发行。在宋王朝凡三百余年间,很少看到哪位知识分子因文学作品而获罪被杀。

虽因一些人因言而获罪,被处于流放,但也没有剥夺其发表作品的权力,权当是体验生活。由此,作家们的作品,反而少了些矫情造作,一些名篇、名作、名家、大师,在宋王朝三百余年中,毗毗皆是,群星灿烂,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较为壮丽的一页。

盘石凌空列翠屏,呀然一洞野云屙。
乳悬自结乾坤液,怪石犹疑蛟唇精。
天马高蹲岭树碧,玉泉细溜石苔青。
奇观海上神仙宅,落笔应知亦浪名。

这是落笔洞内现存的比较清淅诗,在此值得一提。此诗后有:成化庚子正月之晦,钦差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晋江赵瑶书的字迹。

实事求是,这首诗实在是写得一般,且不论平仄韵律的工整,意境也一般。然而,作为一名福建籍的广东省检察院的高级检察官出差来到三亚,在工作之余、考察之毕、酒足饭饱之后,不去泡歌厅、搂小姐,却有雅兴来游落笔洞,并写诗抒意,也算不易。虽算不上写景高手,但毕竟不是专业作家,且基本上把落笔洞的景色写得还是有些诱人,为后人留下了落笔洞作为“崖州八景”之一的镌永风景。

另一首诗曰:
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袭征衣。
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
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
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
右署:大明成化已亥岁仲秋守崖千户洪爵和前韵。

一读此诗,就知作者是位军人,荷枪实弹,后面有可能跟随一邦弟兄来到落笔洞。这位守崖城的千户,属于什么级别?我不得知,估计相当三亚县级时候的武装部长,也就是正团。这位正团级干部,少年时一定是位文学爱好者,否则不会自叹无缘神笔的梦,况且,诗写得强梁霸气。

查不到,明朝成化年间,三亚一带有什么战事,或是否有黎人聚众闹事。但从诗中可窥见,这位千户一定是刚刚打完胜仗偶尔路遇落笔洞而驻足赏景的。噍:手拿武器登山,任清风吹抚着军装;金灿烂的太阳照着峰顶、白云绕着山腰;淡果的猿猴吓跑了,衔花的鸟儿也飞走了;看着那么多文化人留下的诗词作品,只叹自己当年没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从戎几十年,枯燥的军旅生活、腥风血雨的生涯,使他更加感叹自己人生的阴错阳差。这首诗写得挺朴直,一位武夫能有如此的文学素养,也属不易。
检察官与武装部长的诗,至今还留在洞内。

奇怪的是,这个被文人们列为崖州八景之一的景点,至今没有看到名篇佳作留传于世。是岁月太久,崖壁被磨蚀了?还是当时的文人们没钱买个书号自费结集出版?今无从考查。然而,“落笔洞”三个浑然恢宏的大字,却在1984年被文物工作队考证,系元朝至元年间海北海南道宣慰云从龙所题。

云是当时的海南领导,他为何要题词?是当时的策划者就象当今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后,找一领导题词一样寻求点名人效益?还是云领导本身亦是作家出身?我不知道。

我只从史料上查到,云从龙是元朝驻琼的一将领,因讨伐崖州的陈明甫号称“三巴大王”叛乱而有功,被新朝擢官而常驻海南的最高军事首长。“三巴大王”其实是三亚当时义军的首领,总部设在鹿回头一带,辉煌时,有将士近万人,船只近百艘,然而,这些由当地农民与渔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抵不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云将军当时被朝庭从广东派遣过来,不到期半年,便大获全胜。从此,云将军在海南任官,并传宗接代,后虽殁在广州,然,其生活在海南的子孙主要居住在文昌一带,清未民初有一支赴南洋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云氏在泰国官至财政部长,并成为东南亚一带的名门望族。

云从龙,字无心,号维山,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中进士,初授湖广邕(今广西南宁)安抚司判官,后调琼州,在琼管安抚都监先后任管辖、黔辖之职。云从龙的父亲云海,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南宋理宗朝(1225-1264)中进士,官至陕西路兵马总官,入元不仕,云从龙在琼州为官后,云海与夫人苟氏随之渡海,落籍文昌,晚年一直在海南养老至去世时墓葬于文昌紫贝岭。

2000年初,有内蒙来的云姓学者来海南考察,我亦有幸陪同,并得知云姓仍是蒙族的望族,当年的内蒙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便是云姓家族人掌权,他来海南主要是考察元朝时云姓家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后裔现状。居住在文昌的云姓便是当年从内蒙而来的一支,亦是题写“落笔洞”云从龙将军的次子云铉的后裔,从元至今,云姓在琼已繁衍了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海口等地,岛内有四、五万人。

海南云氏明清两代人才辈出,贡、监生多达40多人,也出过几个在海南著名的作家,民国时,云氏将、校官多达50多人,学科界的博导、专家学者也有50多人,特别是清末民初第一个去南洋的云氏子弟云崇对(1840-1903)20岁左右只身闯南洋谋生,后成为富翁,在泰国创办琼州公所,成为著名的侨领,其5子均成为鼎鼎有名的泰华企业家与泰国政府高官,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1992年3月,广州中山大学文物培训班的学员,在落笔洞游览时,忽然拾到了几颗古人类化石,这一纯偶尔的发现,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

同年12月,由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古队开赴三亚,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古发掘,出土了40多种多种动物遗骸和10件石器、骨器。专家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人类遗址。考古队将这一发现的古人类暂命名为“三亚人”,年代为距今10642+207年,属旧石器时代未期。从而,把海南人类的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

三亚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与大陆华南沿海地区同时代的文化遗址十分相似,反映了海南岛同大陆,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某种文化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却引发了我的趣想。

大家知道海南没有人类起源的三个要素,一万年前这些人类的先祖是何处所来?学术上有二个版本,一是马来人种,一是华南猿人。马来半岛是如何来的依据不多,而来自华南的猿人又是如何渡海而来?我有一个假说,那就是通道说,万年前的琼雷大地震前后,马鞍岭火山爆发前后,琼州海峡还没有形成当今的横断大陆海面,或隐或现还有些礁石通道。

试想,数万年前,华南一带的古人类,在经历了某种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后,氐族的首领们,带着一拨拨携老扶幼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始了向海南岛迁徒。
他们是怎样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的?我想象不出来,总之,这批人中的幸存者来到了海南,来到了三亚,寻找到了象落笔洞这么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亚的落笔洞人是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渡海者,海南亦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摇篮!

三亚落笔洞这个古人类遗址的价值在当今提倡大力发展海洋文明大氛围下,三亚的旅游文化或许就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

应该说,人类从猿猴进化初期,还未脱离动物的本性,在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洞穴是人类最好的家园。我们的祖先,将野兽赶出了洞穴,钻木取火,烤着猎物的尸体,充吸着动物的蛋白质,一步一步,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洞穴走向河流,筑土造城、集资建房,才有了今天的城市。而再厉害的凶猛野兽也不得不躲进我们祖先遗弃的洞穴中惊慌喘息。

想象不出这支渡海过来的祖先是怎么找到落笔洞的?又是怎样与野兽进行激烈又残酷的战争,而把野兽赶跑的,总之,人类繁衍下来了。

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三亚人所用的石刀、石斧其形状与华南沿海的同时期的古猿人所用的石器大致一样,亦可佐证他们之间的某种亲缘关系。假若我的这一设想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落笔洞的“三亚人”,则是最早来海南的开发者。也就是说,一万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海南岛屿的价值,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徒。

中华文明素称上下五千年。

最近在湖南一处考古发现,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就算六千年。

然而,有文字记载,中原文化对海南的统治,则是在汉武帝征伐百越后,设置南方三郡,崖州属象郡而开始的,这种历史最长也不过三千年而巳。还有三千年的历史,海南的文明到哪里去了呢?这其中,是否还有多少次民族的大迁居呢?

据史记载:海南的黎族是百越族的后裔。世居南方的百越与世居北方的华夏族一样都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以黄河文明为主导的华夏族一统江山后,南方的百越人便在无数次战争中颠沛流荡,其中就有一族迁徙到了海南,成为当今的黎族。这也就是当今的黎族与居住在云南等山地的其它少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风俗民风,甚至与居住在台湾原住民在血缘上有共同的基因关联。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民族迁移同化异化的历史。

为了生存,人类祖先,总是要从贫瘠的地方到资源丰富的地方去求发展的。通过暴力与战争,强大的部落,总是要同化、淘汰弱小的氐族,就象动物的生存竟争法则一样,人类只有在这样的同化、异化的过程中,逐渐地走向进步与文明。

纵观历史,人类就是一部竟争、搏杀的战争史。

先进的文明,总要战胜、同化、淘汰落后的文化,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落笔洞古人类遗址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对海南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意味深长……

作者:刚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