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生物学学术期刊是创办于1925年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
申华博物学会与《博物学杂志》是中国最早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学会与刊物。
《博物学杂志》由中华博物研究会于1914年创办,1928年停刊。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博物学会1918年也创办了《博物学会杂志》;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博物学会1919年创办《博物杂志》,1925年停刊。
这些杂志的内容中,地质学、矿物学所占的比重不到20%,属于生物学的均占30%以上。
1924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调整为生物系,博物学会改为生物学会,《博物学杂志》因此也从1924年第6卷第1期改为《生物学杂志》,这可能是中国国内第一份专门的生物学期刊。
该刊在促进中国生物学早期的教学、研究与普及知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该刊仍不是纯学术期刊,且到1926年以后未再继续出版。
而中国最先问世的生物学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
1915年10月25日全体社员表决通过社章,中国科学社成立。
中国科学社是由一群有着科学救国思想的留美学生,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而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发展科学技术为目标的民间科学家团体。
《科学》一问世,即“以传播世界最新知识为标志”,开创了中国传播科学的新时代。
《科学》所传播的科不这,是当时中国人所能理解的最为全面的科学,它包括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
它主要是帮助中国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而不是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社的创办人都是留学生,他们对西方科学发达国家创设研究机构促进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有深刻的感受,认为在国人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所以在1922年南通,中国科学社进行第二次改组,明确提出“研究学术”。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
19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ty of China)在南京成贤街文德正式成立,秉志任所长,下设动物学与植物学部,分别由秉志与胡先骕主管。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5年由所长秉志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Contribution 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是当时国内最早的以发表原始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的外文版的生物学学术期刊。
该刊以西文为正文,附中文摘要。
从创刊至1929年,是动植物学论文合刊,共出5卷,每卷5号。
1930年第6卷起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组出版。
到1942年停刊时,动物组发了16卷,112篇论文;植物组发行了12卷,100多篇论文。此外,也刊发过遗传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论文。
该刊所发表的论文中,有许多是在国内有关学科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如第1卷第1号发表了由陈桢撰写的“金角之变异”是我国学者最早的动物遗传学研究论文;
1926年张景铖的“蕨类组织之研究”是我国学者独立发表的第一篇植物形态学的研究论文;
1927年第3卷第1号钱祟澍的“安徽黄山植物之初步观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首篇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研究论文;
戴芳澜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在1930年植物组第6期第1期上发表,这是中国真菌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成果;等等。
秉志善于奖掖青年,《丛刊》为初入研究之门的青年生物学工作者提供机会,许多后来成名的生物学家的第一篇研究论文,都是在该《丛刊》发表的,如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鱼类学家伍献文与张春霖、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