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是清代的《御题棉花图》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文字说明,装裱成《棉花图册》,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的《木棉赋并序》,呈送乾隆皇御览。同月,乾隆应方观承的请求,为《棉花图册》的每幅图分别题写了七言诗一首,共计一十六首,同时准予将方观承所作诗句附在每幅图的末尾。
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于珍贵的端石之上。
在刻石之时,方观承增添了《方观承恭进棉图册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折》及《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
七月,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的原本即“藏在深宫人未识”,只有《御题棉花图》刻石留在了直隶总督署。
清亡以后,棉花图刻石流散到了保定的两江会馆,1954年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
准确地说,民间流传的、通常人们所见到的,并不是《御题棉花图》,而是《御题棉花图刻石》的拓本。
《御题棉花图》是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御题棉花图》翔实地记录了18世纪中叶我国北方(冀中地区)棉花种植和利用的经验,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植棉史、棉纺织史的重要资料,而且绘画精细,构思严谨,创意新颖,将枯燥的生产示意图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因而使此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方观承(1698—1768),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字退谷,号问亭,又号宜田,能书善画,是清代文学家、水利和植棉专家。
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太子太保等高官要职。
在直隶前后为官达25年之久,光直隶总督就当了20年。他督直期间,治理了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漳河、运河等大河,直隶全省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河的足迹;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稻田种植面积,提倡种植棉花,兴建义仓,在省会保定四境开沟种树,浚治满城各泉,为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
他的著作还包括有《方格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等。